第A14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独董、分析师
中立性遭质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独董、分析师中立性遭质疑
  每一个股民都期待能看到一个公平公正的股市,每一个股民都期待看到透明公开的上市公司,他们将希望寄托于监管机构、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分析师、独立董事、媒体等,但本应该发出独立声音的一些力量,却时常受到利益因素的干扰,压力之下,他们会不会丧失应有的立场?

  没有异议:独董=花瓶?

  津贴不停涨,或成独董“封口费”

  独立董事的津贴收入正在不断被刷新,近日,国元证券公告再次提高独立董事津贴60%,从原来每年10万元(含税)调整为16万元,将独董问题再次推至焦点位置。因为,国人有言:“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从上市公司拿的钱越来越多,这些独董是否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还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说话?

  最贵独立董事米高奥汉仑

  在沪深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津贴最高的是深发展的独立董事米高奥汉仑。这位54岁的老外,拥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工作经历,现担任环球另类投资及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级董事、总经理。其在深发展领取的薪酬,从2005年的72.76万元一路涨到98万元。

  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银行独立董事梁定邦。梁定邦曾任香港证监会主席,现任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最近一次披露的独董津贴是55万元。梁定邦同时还是中国神华的独立董事,后者支付给其的津贴为45万元。

  最忙独立董事吴晓求

  原则上,独立董事最多只能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巴曙松虽然担任5家公司的独立董事,但上市公司只有3家,这在沪深两市不是最多的。

  记者发现,沪深两市中,“最忙独董”当属吴晓求,其目前社会职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学术委员会委员、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同时,吴晓求还担任着北京银行、三一重工、华立药业、海通证券、新钢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这5家公司不仅跨地域,而且跨行业。更为惊人的是,吴晓求还有多达15项的学术兼职。

  有多少独董沦为花瓶?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越来越高企的独董津贴,让中小投资者更加关注独董的履职问题。

  从各公司定期报告来看,担任3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巴曙松的确勤政尽责,一年中能基本坚持出席各公司董事会,履行自己的独董职责。

  而拥有多重身份的吴晓求显然分身乏术。据媒体报道,在其担任独董的5家上市公司中,除华立药业外,吴晓求在其余公司亲自参会率方面都有欠缺,像三一重工2007年的9次应参加会议,他没有一次亲自出席。

  上交所提供的一组统计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在已披露2007年年报的862家沪市上市公司中,仅有26家公司的40位独立董事对相关事项提出异议,分别占沪市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总数的3.01%,以及独立董事总人数的1.50%。从异议人次及事项分析,2007年内共有54人次分别就37个事项提出异议。其中,被提出三次以上异议的也只有三家。”

  对于独董目前的高薪和履职情况,多数中小投资者认为,独立董事每年就开几次会,签个名就拿高额津贴,根本与其贡献不相匹配。

  还有人认为,独董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发挥的监督、决策作用相当有限,纯粹是个花瓶,根本不值得支付高额津贴。“从上市公司领钱,就等于领了封口费,还能监督上市公司?”

  一浙江上市公司的独董曾向媒体坦陈,自己就是有名无实的摆设,“公司如果有意违规,根本就不让你知道,给你津贴,就是让你少说话。”

  有专家认为,独董是从上市公司领取津贴,但上市公司的钱也是社会公众的钱;责、权、利向来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拿了钱却不尽责,有失职业道德和良心。

  据《北京青年报》

  不谈“卖出”:分析师=枪手?

  遭三方绑架 分析师殚精竭虑求“买入”

  据统计,在最近半年内关于A股个股的数千份研究报告中,很少有分析师给予“卖出”的评级,甚至连“减持”的评级也甚为稀有。一位券业资深人士指出,导致分析师集体失语的原因是,这个群体正遭遇上市公司、基金分仓和业内分析师排名的三方联合“绑架”。作为证券市场最具话语权的群体,在各种压力和诱惑下,证券分析师的独立性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鲜有“卖出”的背后

  “基金要取得超额收益,需要不断买入的理由,为了迎合基金,分析师在寻找买入理由方面可谓殚精竭虑。那些买入评级最坚决、理由最充分的分析师,往往会受基金经理的欢迎。”

  分析师的日常工作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去上市公司调研、撰写研究报告以及与基金等买方机构进行沟通。

  这种工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分析师的独立性。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无奈地表示,“如果给了卖出或减持的评级,怎么还好去见上市公司?甚至再去调研也会变得困难,这样就有可能在圈内被逐渐边缘化。”

  这种潜在的风险令分析师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以某黄金股为例,其目前2009年动态市盈率已高达110倍,但在近90天内关于该股的数十份研究报告中,竟无一家机构给予“卖出”或“减持”的评级,绝大多数为“买入”或“增持”的评级。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甚至对于某些亏损的个股或ST股,较差的评级报告也难觅其踪。

  有钱能使鬼“唱多”

  “不但要与上市公司搞好关系,分析师还必须顾及基金分仓制度下利益分配。” 一位券业资深人士透露。

  按照基金分仓的操作,基金公司要从多家券商租用交易席位,基金按照交易额向券商缴纳千分之一左右的佣金。上述券业人士透露,“券商会拿出一部分佣金返还给基金,而这种利益联结让双方都有做多的冲动,券商会鼓励基金多进行交易,分析师就只能被迫唱多。”

  除此之外,媒体所做的最佳分析师排名,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分析师的独立性。深圳的一位分析师透露,“一般分析师的年薪约在20万至50万之间,而一旦获得该奖项后,年薪狂飙至百万元左右的所谓金牌分析师大有人在。”

  为了获奖,分析师们纷纷开始迎合该奖项的评委——基金经理。“基金要取得超额收益,需要不断买入的理由,为了迎合基金,分析师在寻找买入理由方面可谓殚精竭虑。那些给出买入评级最坚决、理由最充分的分析师,往往会受基金经理的欢迎。”这位券业资深人士说。

  “中性”:独立性最后的坚守

  在国内证券研究行业通行的“五级分类评级”中,“中性”的评级为分析师提供了保持独立性最后的阵地。

  “如果实在看空的话,就给予中性的评级。”深圳一位分析师无奈地说。但这种策略也遭遇了一定的挑战。“如果一个分析师经常对个股给予‘中性’评级,那么在业内将很难形成影响力,因为市场最需要的是买入或卖出的理由,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中性评价。”该分析师说。

  遗憾的是,当分析师的研究没有带来切实有效的收益时,这些分析师便遭遇被抛弃的命运。记者获悉,深圳某券商近日解雇了旗下数名分析师,理由竟是这些分析师“不会忽悠”。

  这一看似可笑的解雇理由,道出了分析师的无奈。“长此以往,丧失了独立性的研究机构的市场价值将逐步丧失。”一位券业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

  据《证券时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