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投资5万元,就是冲着4%左右的预期收益率,哪晓得现在到期没得到一分钱的收益。”近日,汉阳的唐女士有点郁闷:到期的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
去年底,汉阳的唐女士购买了一款某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上月30日到期后却只是保本。唐女士昨日向记者表示,虽说没有赔钱,但也付出了1年的时间成本。“这5万元钱要是放在股票或基金里,说不准还赚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均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水平,“零收益”产品再次现身市场。普益财富网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上周,共有111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有6款未实现预期收益。另据了解,进入10月份以来,已有21款理财产品到期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率,其中半数产品以“零收益”谢幕。
记者注意到,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曾集体遭遇“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其中也多为风险较大的结构性产品。此后,银监会曾多次发布通知,叫停风险较高的挂钩股市理财产品,并强调银行对客户“卖者有责”,但这仍不能阻止一些理财产品“零收益”。
民生银行武汉分行零售财富管理部产品经理艾莉表示,目前,银行发行的结构类理财产品主要是与股指、汇率、利率、大宗商品期货等标的挂钩。由于目前全球经济仍不明朗,金融市场多有震荡,使得一些挂钩标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结构型产品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
记者了解到,由于预期央行明年加息,不少市民目前已开始关注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有分析指出,就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而言,品种较为单一,除信贷类、结构型产品外,可供选择的其他类型产品相对较少。
银行专家表示,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虽然预期收益较高,但产品设计结构和挂钩标的的市场走势紧密相关。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银行的预期与研判容易相对“失灵”。若市场走势不佳,此类产品也有可能面临“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因此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大。
理财人士提示:市民在投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前,务必看清产品的挂钩标的、风险条款、本金安全保障等说明与提示,确保投资稳健与资金安全。“现阶段,市民可考虑投资基金定投等在内的长期投资品种,在分散投资风险同时,又能确保较好的收益。”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