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不少路过中华门的市民惊讶地发现,一台大型吊机正在拆除瓮城上的3座绞闸楼。“这3座小楼是文物吧,怎么能随便拆呢?”围观者议论纷纷。当得知这3座楼是两年前建起来的临时建筑时,他们不禁又产生疑问:“既然不是文物,当初为什么会建起来?而且还建在国家级文保单位上,现在又拆掉,这不是瞎折腾吗?”
山寨版“文物”被拆除
昨天下午3点多,中华门瓮城售票处前的空地上一片狼藉,一座已经拆除下来的“绞闸楼”破败不堪,10多名工人正忙着拆卸上面的钢管。市民吴先生凑近一看,笑了起来:“我以为这个楼是真的呢,原来墙面是用泡沫塑料做的呀!楼顶的走兽造型也是塑料做的,分明是一个假文物嘛!”
大家注意到,这个“绞闸楼”高近10米,长近20米,宽6米左右,主体是用钢管搭起来的,上面的窗户、墙壁均是泡沫塑料做成的,“整个东西是假的呀,‘窗子’根本打不开,‘城砖’是泡沫,是一个‘山寨版’!”游客王先生笑着说。此时一台大型吊机停在瓮城内,两三名工作人员正准备将瓮城上另一座“绞闸楼”吊下来。
在现场指挥施工的一名负责人说,这3座“绞闸楼”并不是真文物,而是按照文物的外型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前几天区里通知我们过来拆除,今天一天就能把3座绞闸楼全部拆掉了。”
既然搭了,为什么又要拆掉?这名负责人理直气壮:“你看,上面的钢管都生锈了,建筑本身不太牢固,万一下雪,很可能就会压趴下,造成险情,所以要把它拆掉。”
绞闸楼是配合灯会所建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中华门瓮城一名姓杨的负责人解释,“绞闸楼”是升降“千斤闸”的建筑,中华门瓮城有三座瓮城四道城门,每道城门都有双扇木门和一道“千斤闸”。“千斤闸”为铁皮包制的木门,体积庞大,重有千斤,升启后,通过绞闸楼内绞关(现存绞关石柱一对)等装置收藏在绞闸楼内,由于年代久远,原楼已不复存在,这3座“绞闸楼”是两年前秦淮区政府决定建设的,主要是为了配合灯会搞的。
之所以用钢管、泡沫塑料建设,这是因为中华门瓮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用水泥、钢筋等要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而这是不可能的。两年前建“绞闸楼”时,材料是用钢材和木材支撑,玻璃钢瓦蒙身。灰旧色的城墙面及筒瓦是用真的城砖和明代遗存的筒瓦拓成模子后,再用玻璃钢压制而成的。
这名负责人称,现在之所以拆除这些“绞闸楼”,是区里的决定,“这3座‘绞闸楼’现在安全性不太好,去年大雪的时候,消防队员还专门用水冲上面的积雪呢,因为它经受不住雪压。”
“建了又拆是浪费”
据了解,当时“绞闸楼”的造价在10万元左右。针对这个问题,杨姓负责人称他并不太清楚,因为当初建设是区里的决定,现在拆除也是区里的决定。
对此,有市民称,这些“绞闸楼”是当初为了配合灯会搞的,非常简陋,除了外观像文物,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应该说,这3座绞闸楼不是文物,应该拆除,可当初有关部门决定建这些东西,是不是有些草率呢?当时建好了,现在又要拆掉,这不是浪费钱吗!”有的游客则表示:“虽然这3个山寨文物的造价不算太高,但应该有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承担这个责任,政府不能再干这种只顾面子只管花钱的事了!”(张女士报料奖50元)
快报记者 顾元森/文 辛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