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博客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恶搞不恶,kuso挺酷
· 《三枪》上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恶搞不恶,kuso挺酷
南京女孩强大恶搞技术帖走红网络
  上个月开始一个名为《网络恶搞文化浅析》的帖子忽然走红网络,被各个论坛转载。该帖不但详细罗列了网上常见的几种恶搞文化,还条分缕析地说明了来由,颇有学术研究的气氛。看到自己平时嘻嘻哈哈的话题和元素被如此学术地列举出来,网友们纷纷感叹发帖人的强大,而kuso文化这个词,也在被更多的人熟悉。

  恶搞之“图文化”流行图片

  恶搞之“图文化”流行图片

  恶搞之“冷艳教”圣母陈红

  原来我们玩出了经典

  在这篇名为《网络恶搞文化浅析》的帖子中,如今论坛里常见的段子和图片都有涉及,发帖人“比赛是五个人的”将它们一一分类,将相近的放到一起,让看似肤浅的恶搞产生了某种文化气息。恶搞文化在国外也被称作kuso文化,通过这个帖子,网友们也发现了国内自己的kuso文化。

  比如常见的对某个明星的攻击或者死忠式维护,发帖人“比赛是五个人的”将其归结为“黑粉”文化。粉,当然是指忠于某明星的粉丝,黑,则是因为个人厌恶或者为维护自己的偶像专门发某明星负面帖子的人。“比赛是五个人的”将此种现象的诞生归结于不同的论坛风格:“一家之言的百度粉丝贴吧,能够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但是粉丝们深知窝在贴吧里达不到宣传效果,纷纷想到外面盖楼宣传,而一些孜孜不倦的黑们更是把天涯八卦作为他们的主战场,数年如一日地折腾着,于是便形成了复杂而精彩的粉黑文化。”

  网上流传的“容嬷嬷扎紫薇”视频,通过剪辑和台词、节奏的重复,将原剧情完全颠覆。通过“比赛是五个人的”的解读,网友们才恍然大悟,这种手法是有典可依的“鬼畜视频”:“鬼畜源自日语,原意指像魔鬼畜生一样残酷无情,是通过视频(或音频)剪辑,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段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一类视频……改变帧的频率达到一种诡异的效果,不但画面诡异,内容也较为无厘头,却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有三大经典系列,蓝蓝路系列、增员操系列、容嬷嬷小黑屋系列。”这其中的蓝蓝路系列,就是国外经典的恶搞作品。看了解释,不少网友惊呼:“原来我们玩出了经典。”

  发帖人是南京姑娘

  通过多方联系,记者找到了发帖人“比赛是五个人的”,此人也是天涯八卦的前首席版主。出人意料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八卦学者”居然是南京人。和其他网络人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讳莫如深相比,“比赛是五个人的”非常坦率:“1983年生,在南京当老师,没什么好隐瞒的。”

  “比赛是五个人的”说,自己总结的那个帖子是全凭记忆写下来的,平时并没有笔记或者记录:“因为平时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一下班就会看一些恶搞的东西放松舒缓压力,好像这个时候才是真我。平时的记录就是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写帖子的时候几乎不用思考,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把它们写出来是一种享受。”

  kuso是文化,不是丑化

  对于kuso的热爱,这个姑娘的热情超过常人的想象:“我是超级kuso迷,对kuso最初的认知是网络的一些恶搞视频和八卦的教派。几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兴趣。”对于国外经典kuso案例,她全靠网络自行了解:“外国kuso文化来自于百度自己的搜索和天涯的介绍。”

  因为“强大八卦技术帖”,已经有人给“比赛是五个人的”封上了“专家”的头衔,但是她自己相当谦虚:“目前只敢‘浅析’,没有资格深究,我也觉得上一篇帖子仅仅是介绍皮毛,希望以后能写一点点更深入的东西。”

  “比赛是五个人的”说,kuso真的是一种文化:“网络文化也是有文化的,不能看扁了它。”既然是文化,kuso就一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很过分,涉及人身攻击或者特别低俗的没有资格成为kuso,它们不具备kuso的精神。以前做版主的时候,我也经常和版友说制作海报的时候要有娱乐精神,而不是纯粹的丑化。”

  见习记者 张润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