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600年后的胡萝卜“花木兰”吃到了!
· 姜武拒与“不同时代”的姜文比较
· 南京90后“村官大戏”中挑大梁
· “我好向往办公室恋情”
· 齐秦南京有望和雅雅萧蔷同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600年后的胡萝卜“花木兰”吃到了!
快报读者挑电影《花木兰》硬伤,蔬菜乱出现闹笑话
  快报的“贺岁动车”已经在“南京和平影城”站停靠了一周多。这几天,我们的“抢搭贺岁动车”活动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只要你热情参与,就有机会获赠观影券、影片衍生礼品等奖品,更有神秘大奖等你拿。而这几天,也不断有读者向活动指定邮箱发送来挑刺的内容和有关影评。其中,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是大家的关注焦点。更有细心的观众发现,该片中存在常识性错误,竟然让若干年后才传入中国的胡萝卜、土豆等提前出现在北魏年间。

  读者质疑《花木兰》有硬伤

  电影《花木兰》的主要情节源自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木兰辞》,大家普遍认为《木兰辞》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讲述北魏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的故事。

  于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花木兰》中的两个硬伤被火眼金睛的快报读者“揪”了出来。其中有一个场景是陈坤出场,他嘴上啃着一根胡萝卜,腰里还别着几根胡萝卜,笑着跟花木兰讲话。读者zhuxl_1976指出,北魏的时候,胡萝卜还没被传入中国:“《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电影的时代背景设定为北魏时期(386-534),虽然没有人能确定到底有没有花木兰这个人,如果有其人,也没有人能确定具体的年代,但能确定的是:胡萝卜大概是在13世纪才传入中国的,要不怎么叫‘胡’萝卜呢?”记者核实后发现,明朝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中对胡萝卜有记载,该书“菜部”卷二十六“胡萝卜”条中如此写道:“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似萝卜,故名。”这个记载与读者的挑刺相差不远。胡萝卜“穿越”了至少600年,来到了花木兰身边,让人哑然失笑。

  除了胡萝卜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土豆也被质疑。片中,赵薇乔装打扮混进柔然敌营假装帮着烤一大堆土豆。但是,土豆传入中国的年代比胡萝卜还要晚。南京读者崔玉洁写道:“土豆在明万历年间才到的中国……大魏根本没有土豆啊。”记者核实发现,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至于马铃薯何时传入中国,目前有16世纪、17世纪两种说法,显然,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比北魏的年代晚上很多年。

  本周我们开始发奖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挑刺之外,还有很多读者对《花木兰》发表评论。本周,快报将为首批获奖读者送出和平影城的免费观影券。想要得到各类奖品的读者,请抓紧时间抢搭我们的“贺岁动车”。

  在和平影城站再停靠一周左右,我们的“贺岁动车”将开往上影国际影城、万达国际影城、新街口国际影城等影院的站台。只要你来参加活动,就有机会获赠相应站台提供的观影券或影片衍生礼品等奖品。而且,整个“抢搭贺岁动车”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将从积极参加活动的读者中抽取部分幸运者,发给神秘大奖。

  参与活动方法一:即日起,在正在上映的《花木兰》《2012》等片中找到穿帮镜头、剧情漏洞或常识性错误,并向邮箱hlbtd82@126.com发送邮件,将你的发现描述清楚。活动方法二:为正在上映的任意一部电影写影评,同样发送到hlbtd82@126.com。我们将在参加活动的读者中,挑选出眼光独到的“发现”和有见地的影评并送出大量观影券。快报将每周统计参与读者名单,并为获奖者送出电影券等礼品。

  快报记者 沈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