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哥本哈根能否拯救地球
· 哥本哈根难现开香槟的时刻
· 中国:充满挑战的减排目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哥本哈根难现开香槟的时刻
  印象当中,从来没有一次国际会议像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样,变数如此之多。这个事先张扬的大会,到会议召开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些大国还没有确定到底谁会参加。即便是在刚刚结束的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上,丹麦首相特地飞到新加坡,和与会领导人临时召开了一场早餐会,确定下了在峰会上将分两步走的目标,可是依然还是不很清楚,美国和中国谁会出席这次峰会。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一百名的国家元首答应要出席这次峰会,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美国、中国,包括印度,在这个峰会上姿态不高的话,那就意味着峰会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刚刚又出现了变化,美国时间星期五晚上,白宫宣布,奥巴马原定九号出席峰会,现在改在了十八号。这是因为之前的安排被不少环保团体批评为“只不过是去顺便做一场表演”,因为第二天他就要去挪威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而最新的安排,被视为美国要重现在这个问题上的世界领导地位,奥巴马不是去给大家打打气而已,而是为这次峰会做一个总结,见证一份实质性的协议出现。

  虽然白宫表示,在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沟通之后,对于最终产生一份具有标志性的框架文件有信心,但是这份信心最终能促成协议的达成,因为在新加坡亚太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公布宣言的最后一刻,把减排目标的内容全部删除。大会没有透露原因,只是表示这是一个集体决定。

  白宫宣布了减排的方案,但是这份方案是否能够获得参议院的通过,没有人能够打包票。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澳大利亚,就在几天前,国会否决了碳排放交易议案。这份议案的目标在于让那些排放温室气体多的企业,支付更多的成本。同样的,尽管印度宣布计划在2020年之前,将碳排放强度削减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但同时强调不会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还表示,印度不会接受规定排放峰值年的协议。所谓的峰值年,也就是设定一个国家必须开始减排的日期。作为全球第四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明确表示,不会用减缓经济增长的代价来执行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因为减排目标必须是自愿和单方面的,不应该依赖峰会的结果。这一番言论更让外界无法相信,这次峰会能够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而就在峰会举行前几天,英国发生了一起被称为“气候门”的事件。英国一所大学的一批研究气候问题科学家们的一千多封邮件被黑客曝光。从这些邮件内容可以看到,关于气候变暖的数据,在科学界依然有很多的争议,甚至出现有人想要夸大和操控这些数据的情况。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汉森宣布抵制这次峰会,他认为现在的领导人已经把气候变暖议题政治化了。

  美国民众对于气候问题的态度又是如何呢?2008年4月是关注度最高的时期,因为那正好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推出了他的那套讲述气候暖化问题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的日子。根据民调,百分之七十一的美国民众相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气候变暖。但是到了今年十月,已经下降到了百分之五十七,而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的人数也从同一时期的百分之四十四,下降到了百分之三十五。而关于气候问题的法案最快也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在国会讨论,因为目前对于美国人来说,最具有急迫性的问题是医疗改革。

  2002年的时候,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了一场地球峰会。那个时候,气候变暖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在大会的任何文件中,甚至是在绝大多数的领导人的脑海里面。那个时候,用得最多的词语是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而我也清晰记得,那一次布什并没有出席,而是派出了国务卿鲍威尔,而他也只是在会场亮了亮相。他乘坐的飞机,一直等候在跑道上。

  那次峰会虽然发表了宣言,也发布了不少相关的协议。但是在过去这些年期间,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些内容,关心签署的各方落实的情况。倒是那次大会受到的批评声音不少,认为这些领导人在非洲人还在挨饿的时候,在南非大嚼鱼子酱,完全违背了这次会议的初衷。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们则要细心很多。因为这次会议在圣诞节前召开,丹麦外长已经表示会场里面不会出现圣诞树和任何圣诞装饰。其中一个理由是杉树在树类当中最擅长吸收二氧化碳,被砍伐作为圣诞树,有违这次会议的目标。

  几年前,在印尼的巴厘岛,各国政府同意开始进行新的全球协议工作,这次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则标志这谈判工作的结束。所有参与的国家都表示,希望能够看到一份协议的诞生,因为需要取代在2012年将会失效的《京都议定书》,但是越接近会议的召开,大家越心里清楚,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可能性越来越小。哥本哈根难现开香槟庆祝签署协议的时刻。

  □特约评论员 闾丘露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