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余秋雨“钟山碑文” 市民褒贬不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余秋雨“钟山碑文” 市民褒贬不一
有专家认为碑文写得不错,但有遗憾,网友炮轰“有碑若此不如无”
  昨天,余秋雨来到南京,为中山陵“整治纪念碑”揭碑,碑文是余秋雨亲笔题写的。在揭碑仪式上,他说,自己为很多地方题写碑文,但是大碑文只有两处,一处是法门寺,一处便是中山陵。 余秋雨向来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他的碑文自然也成了众人评议的焦点。

  “南京是能聚气的城市”

  “整治纪念碑”坐落在中山陵梅花谷,外表看上去有点像传说中的龙。碑长12米、高4.8米、厚1.6米,重达136吨。碑文正面上方是书法家管峻写的“龙”字,背面就是余秋雨所撰并以行书写成的碑文,金光闪闪。

  揭碑仪式上,主持人先朗读了余秋雨撰写的碑文,而后余秋雨本人发言。

  他讲了对中山陵的感觉:“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说,如果我住在南京,每个礼拜都在旅游。”余秋雨说,昨天已经看过碑了,“我很惊诧从哪里找来这么完美的一块石头?我很满意。”

  余秋雨说,中国聚气的地方很少,南京却是难得的能聚气的城市。在中国,有历史的地方未必都有好风景,而中山陵恰恰既拥有很丰富的历史遗迹,又有大风景。“南京是一座有足够文化品位的大城市,这个大城市花了大手笔,花费了很多的力量来整治环境,相当不错。”

  揭碑仪式前后不到半小时,当余秋雨等人拉下盖在“整治纪念碑”上的红盖头,现场的观众便开始参观这个巨大的碑了。当余秋雨来到大碑的背面时,他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小伙子、小姑娘纷纷找出纸和笔让余秋雨签名,余秋雨乐呵呵地在递上来的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

  “这五年,来南京的次数相当多,我对中山陵尤其情有独钟。”余秋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接到中山陵的邀请,让他为钟山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写碑文的时候,自己是欣然受邀。

  “余秋雨是无偿为我们题写碑文。”中山陵风景区的一位负责人透露。

  “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余秋雨坦言,这个碑文是自己起草、自己书写,压力很大,是认真想了很久才写的。“我给很多地方题过碑,但字数都很少,字数很多的大碑文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法门寺,一个就是中山陵了。这个碑文有两段,几百字,真的是花了心思写的。”余秋雨说,写碑文的心得就是,对历史要有了解,要选择最重要的来写,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大中有小。“中山陵这五年来变化太大了,现在综合整治结束,到处都是相通的,非常好。我认为是大工程,大手笔。”

  游客评价碑文褒贬不一

  余秋雨走后,便有人对这个碑文进行点评了。有位游客说,“他毕竟不是南京人,对南京的文化还是缺乏了解的,虽然是大腕,但这个碑文也不咋的。”有游客夸好,说是大处切入,有历史有风景,是篇美文。也有人连连摇头说,“这个碑文实在……唉!”

  整治纪念碑全文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点评

  漏了城和水,有些遗憾

  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杨新华

  “记”是很难写的,需要“精”“气”“神”,要用简要的词语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很难。余秋雨的碑文总的说来不错,他所说的中山陵有几个“大”是对这个碑文的注解,也是对钟山和紫金山的综合。

  遗憾的是,余秋雨的碑文没有强调水,如果把城和水带一下,效果会更好。山和水是形影不离的,离开了水,就没有把钟山渲染到位。南京这个城市的特点,就是山、水、城、林,这座城内,高低错落的城墙,恐怕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例了。如果把“城”也带进去,会更加显示出钟山的历史和大气磅礴之势。

  民国文化为何没有点拨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贺云翱

  这个碑文,我觉得不错。

  贺云翱说,现在的碑文既要有一定的古典风格,又要有一定的可读性,不能太拘泥于格式。余秋雨从比较中入手,把钟山放在全国大背景下,来点评,指出钟山在全国各地寥寥几处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一段是写了钟山的历史人文之美,自然风光之美。第二段是历史的回溯,写到综合整治,以及环境整治后的远景。

  让贺云翱略感遗憾的是,碑文第一段六朝、南唐、大明都有提及,却对民国文化没有提及。

  有碑若此不如无!

  都市圈圈网网友

  仔细拜读了这篇碑文,不免摇头叹息:有碑若此不如无!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这篇碑文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钟山,其历史地位之重,不因“六朝熏风”,不因“南唐遗韵”,甚至也不因“大明王气”,而在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若论风景,其高、其大、其美远胜钟山者甚多,而其所不如钟山者,恰在于它们缺乏钟山所具有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象征意义。碑文没有抓住这一要领,与钟山的历史重量全不相称,怎配立在这里!

  其次,这篇碑文无妙想,无佳句,就文学审美而言,也乏善可陈,且文通字顺都没做到!

  一开头便不通:“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这个却字,用得尤为欠妥。以我华夏五千年之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土地,难道“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名胜,就只有区区个位数么?

  结尾仍然不通:“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烟霞满纸,本是赞美他人文笔优美的套话。揣摩作者的本意,是想说“对钟山烟霞而展纸为文,遂觉烟霞落纸,令我心旷神怡”。不料他疏于文言表达,说成“我才写了几句,就已经是烟霞满纸,美不胜收”,意思完全是“王婆卖瓜”。快报记者 胡玉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