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争议声中,北大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名单前天开始公示,90名学生榜上有名。记者细数了一番,90名学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推荐理由中出现了“成绩好”等相关字样的表述。获得推荐的学生基本上仍然以分数论英雄,难见偏才或怪才脱颖而出。这是否偏离了改革初衷?
有关教育专家表示,从自主招生联考到校长实名推荐,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高校自主招生的重心一直在招揽尖子生源上。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误入歧途”。
成绩优异成“基本标准”
“学业成绩多次名列年级第一”、“学习成绩优异”、“品学兼优”、“学习能力强”……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北大实名推荐理由中。记者仔细数了一遍,推荐理由中出现和“成绩好”意思相近字眼的至少有67名学生,还有很多是学科竞赛高手。而所谓的偏才、怪才,在推荐名单中很少看见。
一位校长表示,被推荐的学生绝对是年级第一,还有的学生甚至中考时就是第一名考进校的。“成绩好成了推荐的基本标准。”对此,江苏的一名中学校长直言不讳,而学生的多才多艺和特长只能是锦上添花。从校长的角度来看,即便想推荐偏才怪才,也不会贸然行动的。如果推荐了成绩不拔尖的学生,校长也过不了关,大家肯定会觉得其中有猫腻,舆论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这位学生是否是偏才怪才,谁又能界定呢?
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处处长说,高校自主招生当初是为了给学习成绩略欠的偏才、怪才一条捷径,让他们能顺利入大学。但现在的自主招生基本上都要求学习成绩优异,偏才怪才反而成了小配角。
频换马甲只为揽生源
昨天,一所名牌高校的招办主任分析,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只是将自主招生换了个说法,形式上略有调整。但现在看来,和以往的自主招生并没有什么区别。虽说是校长推荐,但最终和以往的中学推荐还是基本相同,都是经过重重的审核。所谓的校长推荐,感觉是学校招生宣传的一个噱头。
“不仅仅是北大,像清华、南大等五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联考,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掐尖。”一位招生专家分析,五所名牌高校联手,最大的效果就是吸引了更多考生的关注,报名人数也是一路飙升。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的报名人数是2009年的两倍。最近几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形式不断翻新,但却是“换汤不换药”,都是为了揽生源。如有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设置“特级”档,不论高考考多少分,都可以直接进高校。超级诱人的优惠政策自然赚足了眼球,让更多考生争相报考。
“校长推荐”变“学校推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表示,此番“校长实名推荐”为何统统推荐成绩好的学生,难道不可以理解为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学生,要被推荐也得成绩好?北大选择的这39所中学,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而重点中学的一个代名词就是高升学率学校。而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为了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有人甚至明确指出,校长实名推荐,是为了给那些“偏才”、“怪才”以高考之外的升学路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校长没有动用自己的“推荐权”,而是将“校长推荐”变为“学校推荐”,而“学校推荐”也就成了“综合排名推荐”。在这种推荐模式之下,获得推荐资格的,基本上就是以前的保送生。依照这种推荐方式,校长不再担心社会的质疑和自己的教育声誉,可以轻松地以“这是学校综合评定的结果,校长只是最后签字的人”来“消除”影响。
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可直接进入大学的面试程序,经面试考查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将获得高考分可低于北大录取线30分的录取优惠。很明显,这一自主招生是嫁接在集中录取制度之上的,本质上还是“一考定终身”,不过是将“一考”拆开来。
建议自主招生学香港
熊丙奇表示,国外大学的自主招生,是申请学生与大学之前的双向选择,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根据大学的教育质量、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选择大学。而中国内地的大学,虽然已经从2003年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改革,可至今却以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率、多次录取招生成本高等等为理由,始终拒绝给学生充分选择大学的权利。不但如此,还把本来已经存在的港校与内地高校之间的竞争,限制到最低限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将港校自主招生安排在内地高校提前批(或零志愿)录取之前结束,不希望看到学生同时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
“其实,高考改革有方便的、正确的路径可以走。”他分析,拿自主招生来说,就可以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在6月高考之后,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校自主提出申请分数要求(这相当于把高考作为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达到申请条件的学生可以自主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再结合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考查,单独向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在这一招生过程中,一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再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确认学校。这样的自主招生,才赋予了学生选择大学的权利,把学校从选择学生到被学生选择,也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多元的评价,由此带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
快报记者 谢静娴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