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汉白玉石兽和雕花红门无不显示着建筑的精致与用心 覆着漂亮琉璃瓦的大屋顶老房子,檐角上一排小兽精致而生动 |
|
|
南京众多的民国建筑里,不少是民国中央级机构旧址。在气派上,这些出自于名家之手的建筑常令人惊叹不已。但它们却总隐于城市深处,让无心之人千万次擦肩而过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就像北京东路3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很多人并不知道,民国时,这里是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所在地。
一走进门,一股气场强大的幽静掩盖了周围的喧哗。葱郁的绿树将一座仿明清宫殿式大楼遮掩得只冒出一小脸,制造出的神秘感让人心生神往。这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单檐歇山顶的样式,清水青砖墙面古韵浓郁。门口石阶上一对汉白玉石兽,雕工精细,但常年遭受风吹日晒,已经显露出了异色。
研究楼是旧时地质研究所所在地,1931年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依山而建的小楼,虽然只有两层,在气势上却一点不输于庞大的现代建筑。朱红色立柱和蓝色琉璃瓦将颇具皇室气息的华贵显露了出来。檐角上一排小兽精致而生动,让人不敢想象它们已历经了近80年的风雨洗刷。
楼前凸出一个亭式门廊,不经意间抬头,却是惊鸿一瞥,目光久久不愿离开那些细致到让人目眩的雕画。
现在的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已然成为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今天的声名显赫,离不开一个人——首任所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而这座楼,也曾是李四光的办公旧址。
如今大楼内的装扮还保留着民国的风格,木雕刻的门框和楼梯,白玉石的栏杆,时光在这里悠悠晃晃,似乎从没迈步向前。
研究院里,还有一座名为“佐之楼”的二层小楼,也许它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但却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上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李四光一家曾住在这里的二楼。
没有了琉璃瓦的衬托,“佐之楼”显得有些黯淡。但细看去,那些雕花的瓦片和廊檐,却仍让它散发出醇厚的芳香。
实习生 朱琳/文 快报记者 路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