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气荒是因为垄断还是供应不足,现在成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在计划和垄断主导的供应体制下,短缺在任何时候将不可避免。我们如果从我国天然气生产、经营、运输、监管的各个制度环节梳理,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关国计民生,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的公用产品,其生产、运输和供应的80%由一个叫“中石油”的企业提供。在中国,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行业,其产业集中度如天然气这样,即使在石油领域,亦是三分天下的寡头垄断格局。而这样的垄断经营机制,才是缺气的真正根源。根治缺气现象,首要的破解之道是破除垄断,引入第三方竞争,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亦告诉我们,凡是竞争活跃的领域,鲜有供应短缺现象。
考察整个天然气供应的过程,上游的勘探、开发、开采,下游的配送、储备和读表等业务,并不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完全可以引入更多的经营和竞争者。而这次“缺气”事件,表面上是供应不足,而供应不足的根源就在于经营的垄断性,就此而论,民众将矛头直指中石油,并无冤枉之处,只是这并非人为的阴谋,而是垄断机制使然。
对于此次“缺气”事件,还有论者认为,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因为政府的管制而一直处于低位,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供应商没有动力增加供应。从市场机制而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只有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之后,我们才能谈价格的合理性,才能启动价格机制改革。在天然气领域,我们决不能重复那些一再上演的、将公用事业领域的改革简单和涨价画等号的现象,更不能借改革之名而行涨价之实。
(作者:马光远,原载11月24日《东方早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