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了一段时间后,《相约点点》今天正式跟读者见面了。本栏目是一个连线栏目,一头连接孩子家长或者老师,一头连接专家,0-6岁的孩子的世界充满神秘,但是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规律,有一点耐心,孩子将会有一个更加快乐的童年。不管您是父母、幼儿园老师或者是爷爷奶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孩子的沟通问题和心理问题,每周四和周五上午(9:00~11:30)都可以打电话给栏目热线13390913323,或者加QQ215865504,我们将细心倾听,部分问题将转给专家答疑。
电话里,画妈非常热情,不像很多父母见人总是夸奖自己的孩子,提到儿子,更像是在讲自己的老朋友,“他现在快四岁了,他是那种有点小个性,很独立的那种,比较慢性子,不是很活泼,但是非常喜欢思考!”画妈总是在旁边观察,记录和享受儿子的长大。下面是画妈对儿子一次“为什么”的全景记录:
画画玩他的小蜜蜂毛绒玩具,玩着玩着突然问:“小蜜蜂为什么要飞在花丛中?”
我说:“因为它要采花粉回六角形的屋子啊!”
又问:“为什么要采花粉?”
我说:“因为它要酿蜜啊。”
再问:“为什么要酿蜜呢?”
我说:“因为,它要吃蜂蜜啊。”
还问:“为什么要吃蜂蜜呢?”
我说:“因为它肚子饿了。”
继续问:“为什么会肚子饿?”
我想了半天,只好说:“因为它不停地采花粉,累了,肚子就饿了!”
这样的回答,我自己都不满意。这还是我能答出来的,还有千奇百怪的“为什么”我答不出来,知道不能打击孩子求知的积极性,不敢说“不知道”。但怎么让他弄明白实在伤脑筋。
在画妈的育儿日记里,我们还发现了这么一段:
画画喜欢问“为什么”快一年了,这一年里,小东西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找出千奇百怪的“为什么”刁难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当然如实相告、事无巨细。经过一段长长久久的解答,画画逐渐学会了语言的逻辑和思维的因果,学会了思考。但是,爱问“为什么”的老习惯没有改,提问并看着爸爸妈妈绞尽脑汁应付这些刁钻的“为什么”是他最大的乐趣之一。
其实大部分时间,画画自己就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得更加直截了当、当机立断。记得有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书里说:“这世界就像一个大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兔子,孩子就坐在兔子毛尖尖上观察并思考,可是他们慢慢大了,就会偷懒,滑进兔子毛深处躲起来睡大觉,慢慢变成成人……”现在,和画画一起,坐在兔子毛尖尖上思考、聊天,快乐地享受着这个世界,做这样的爸爸妈妈,何其幸福!
面对着十万个为什么,很多家长到最后都是山穷水尽,总不能欺骗孩子了事,或者一句“长大了你就知道了”来结束,其实孩子问“为什么”是正常的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具体如何去面对,我们听听专家说法。
亲子沟通专家 许家齐
画妈是非常细心的妈妈,对孩子也非常用心,其实孩子在18个月至3岁属于探索期,画画可能这一时期来得稍微晚一点,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好奇地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孩子心灵方面的唯一渴望,仍是与父母在一起,只要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就感到安全,他便会左右走动,大胆探索周围的一切。
探索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支持与鼓励,需要父母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行为。孩子需要父母观看与肯定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探索,父母对他所做出的努力,应以面部表情、声音及各种动作,给孩子以温暖的回应。这一时期里,孩子口中的“为什么”非常重要。当孩子提问题时,父母不可忽略不答或随便打断,这意味着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正在搜集信息、展开学习。
针对画妈的具体情况,第一我觉得要尊重、满足孩子的探索、好奇心。第二,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母未必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不回避、不做假、不限制,不以自己的认识去障碍孩子的探索。不会,就告诉孩子“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对不对!”
第三,是开放式引导,比如孩子问:“小蜜蜂为什么要飞在花丛中?”我说:“因为它要采花粉回六角形的屋子啊?”又问:“为什么要采花粉?”我说:“因为它要酿蜜啊!”这些都是限制性答案。家长给了答案,孩子就不再探索。或许会认为真的,也许会给他带来困惑。假设父母这样回答:“来,孩子,我们先看看蜜蜂飞在什么花丛中呀?都有什么花呀?”“这些花是什么颜色呀?”“叫什么花呀?”“你最喜欢哪种花呀?”“你听到什么声音吗?”孩子的思维会怎样?会被局限吗?孩子问你,未必需要你的答案……
最后是去收集、查找、购买资料,为了孩子,你也因此去提供、搜索、查找更多的资料,如果有条件,最好百闻不如一见,带孩子进行真实的探索。比如带他去看看真实的蜜蜂是什么样子的。
快报记者 李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