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3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招商证券上市险“破发”
· 中国9月小幅增持美国国债
· 光大证券首发机构限售股今日解禁
· 宏观调控六大矛盾受关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宏观调控六大矛盾受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在月底召开,如何评价一年来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果,正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就包括宏观调控政策运行下暴露出的六大经济矛盾:其一,4万亿投资是不是“鼓励”了产能过剩?其二,“保八”是不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左?其三,经济增长是不是对冲了结构调整?其四,扩大投资是不是加剧了消费不足?其五,信贷增长是不是导致通胀预期的“元凶”?其六,“国进民退”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事实上,这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虚拟经济产能过剩的总爆发,造成市场购买力的大幅短缺。这种货币意义上的短缺并不代表实际需求的不足。相反,当我们看到全球还有数十亿人口处在低水平的生活景况,迫切需要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产品改变生活条件,我们是不是应该重估针对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扩大投资”的指责?或许大家已经忘记了1998年的经验教训。在那场让亚洲“四小龙”元气大伤、“四小虎”一蹶不振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为什么会胜出并由此独领风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沿海众多外向型企业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活了下来。当市场逐步复苏后,活下来的“中国制造”成为了新一轮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之一。眼下,同样的情况发生了,关键是活下来,活下来就能“剩者为王”。所以,在上述频遭质疑的宏调决策后面,深藏的不是“寂寞”,而是智慧。

  至于“国进民退”,直观比亚迪、联想、华为、阿里巴巴、万科和民生银行等民企今年在市场上的表现,是不是我们会同意,在经济“冬天”里,企业规模在生存风险上的不同表现,使得“大进小退”远比“国进民退”更准确地描述了危机中的企业生存现状。

  当然,“是药三分毒”,危机下的宏调政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副作用,其中信贷增长的超量、结构调整的不力、投资行为的盲目,等等,都需要决策者在制定未来宏观政策前作深刻的反思和调整。但我们在思考政策局限性的同时,不能轻易否认它已经产生的功效。

  据《瞭望新闻周刊》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