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3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又一个死者出现了
· 教会女儿去送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教会女儿去送礼
  [内容简介]

  一个父亲写了25年的书,当仁不让,好为人师,有问必答。高老师看透世情人生,颠覆传统教育,道出家教真谛,指点天下父母先把自己调教好。《精养女儿实验报告》只是卖了一个如何教育小孩的概念,世上本来没有坏孩子,因为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而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故而,坏孩子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坏的。

  [上期回顾]

  女儿了解了农民卖水果的价格规律后,在生意中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女儿上初中时是班长,为了让班上的同学能在周末回家,她模仿班主任的笔迹签名受到批评……

  向农民学送礼

  鱼米之乡的无锡,不光盛产大米、水蜜桃等农产品,还“盛产”农民企业家。我认为,农民企业家企业搞得好,跟农民出身有很大关系。我小时候随父母下放,对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有较深了解,我很佩服农民。女儿在城里长大,少有机会接触农村,我就有意带她多接触农民,特别是农民企业家,向他们学习城里人少有的品质和工作方法。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农民企业家善于送礼。

  农民企业家善于送礼,不光是送给有求之人,连头次见面的陌生人也有。很多次,我带女儿赴朋友饭局,席间有公务员、新闻工作者、农民企业家等。往往,农民企业家会给每个人准备礼物,大多是土特产,比如农家鸡蛋、当季水果。虽然中国人有送礼的传统,但是像农民企业家这样头次就送,不管是谁,人人都有,就显出其独到之处:其一,显得老板很有气派。中国人非常重视气量,所谓有量才有福,人人都愿意跟有气量的人打交道。其二,切忌“临时抱佛脚”。在座的都是朋友,说不定哪天谁就能派上用场,所以提前联络感情,以后办起事来可以顺畅很多。

  说到底,农民企业家善于“人情投资”。女儿问我,为什么农民企业家比其他人更有送礼意识?我猜想,一来,农民没有其他社会关系,唯有通过送礼让大家喜欢他,记住他;二来,农民来自土地,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而且,必须是耕耘在前,才有收获在后。大概农民企业家们把社会关系当做“人情土地”,他们相信,只要在土地上耕耘了,早晚会有收获。女儿很信服我的分析,她表示要向农民企业家学习。

  在女儿读初中期间,学校免费送她去澳大利亚交流学习两个月。那是女儿第一次出国,临走前,她让妈妈给她准备了十几份小礼物(中国产的茶叶、丝巾),准备送给澳大利亚的老师和寄宿家庭的家长。据她回来后反映,收到礼物的外国友人非常高兴,待她特别热情,寄宿家庭的家长不但安排她日常的食宿,还额外带她去朋友家聚会,去外地观光。女儿高兴地说,她在澳大利亚的收获比其他同学多,小礼物有大作用。看来,送礼对外国人同样有效!

  不唯专家

  最近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爆红,他有一句调侃股市的话为人传诵:“股市没有专家,股市只有赢家、输家。”我想他不是说“专家”一无用处,而是说不能依靠专家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专家也许有经验,但是经验不代表一定有用。有的经验是特定时间、环境下的经验,换个时间、环境就未必适用;有的经验是“专家”本人的主观判断,即使一次凑巧成功,也未必有可复制性;有的经验本身是不完美的,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我就是个“不唯专家”的人。1996年,我家开办了一家电影院。当时社会上电影院的小卖部都设在放映厅外面,效益不高。我考虑把小卖部放到放映厅里面,遭到专家一致反对。很多电影公司经理跟我说,电影院需要暗的环境,小卖部亮灯会打扰观众集中精神看电影,肯定行不通。我想,观众进放映厅之前来去匆匆,没有购买小零食的氛围,如果把小卖部放在放映厅里面,容易引发他们购买的需求,而且在放映厅中购买还不会漏掉电影情节,一举两得。至于放电影要暗,自然是对的,所以小卖部设计在放映厅后方的角落,且用酒吧下垂式吊灯,聚光,这样也基本避免了对放映产生干扰。如此一来,效果很好,女儿在吧台做售货员,每天的营业额相当于票房的收入。

  “不唯专家”,就是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女儿在我的教育下,从小就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从不人云亦云。凡是书上写的,领导说的,专家讲的,她都要怀疑、论证,很难“忽悠”。

  在她读初中时,有一次学校规定学生买新校服,女儿带头反对,很多同学积极响应。学校卖不成校服,教导主任找女儿谈话,先表扬她一向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再说这次也应该带好头,让同学们服从学校规定。女儿振振有词地说:我正在给同学们带好头,但我的方式就是让同学们和我一起,不买校服。学校每年给我们发放3套校服,不管春夏秋冬都有得穿了,即使有重大活动,也能满足服装统一的要求,为什么还要我们额外花钱买新校服?好学生应该带领同学懂得节约,并且告诉他们,并不是学校所有的规定都是合理的,如果不合理,就应该反对,不能盲从。教导主任无言以对,以女儿胜利告终。

  规则与程序

  女儿上初中的时候,上的是寄宿学校,没有老师的批准,学生是不能离校的。这是校规。有一次她美国的远亲突然来北京了,就呆两天,但她很想见见我女儿,于是晚上我去接女儿,准备连夜乘飞机去北京。不巧,女儿的班主任不在学校,手机也关机,无法请假。女儿为此很着急,她面临的是,要么违反校规,要么不能去北京了。我要她别急,告诉她:你们那个校规,目的是为了同学出校门以后的安全。寄宿只是提供了住宿的方便,又不是监狱。我是家长,把你带出无安全问题可言,我们只管走就是了,如果老师批评你,那也是她的错,我会跟她理论的。后来发现那位老师也是开明的,她说安全就好,校规也只是为了安全而已。

  女儿初中毕业的时候,面临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上高中呢,还是直接上大学?根据程序,她只能上高中,中外大学均不收没有高中文凭的学生,但她觉得凭自己的现状和学习能力,完全可以直接跨入大学之门。怎么办呢?为了早一点上大学,早一点投入社会做事,她选择了不走程序,不守规则,通过“变通”,直接上了大学。过后我问她,没上高中后悔吗?在大学读书跟得上吗?她答:“早知道大学的功课并不难,我后悔上了初中了,其实小学毕业直接上大学更好!”

  家是讲理的地方

  美国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话,本来没有差生,差生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出来的。无数事实证明,此话不假,一点也不偏激。我甚至发现,有些文艺作品也误人子弟,制造差生。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在一起观看电视剧《妻子》,其中有句话听得使我震惊,说什么“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这分明是把爱和理对立起来了,颇有不讲理的味道。

  我生怕女儿受负面影响,故在女儿面前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这句话。我的中心观点,一、讲爱和讲理是统一的。二、讲理是不分场所的。为什么说讲爱和讲理是统一的呢?因为,对一个人讲理,本身就是对这个人爱的一种体现。

  受我的影响,女儿成了一个喜欢讲理的人,第一个受益者便是我这个当父亲的,她常常跟我争辩,跟我讲道理。在跟她的争论中,我还有所长进呢!比如,我以前有一个观点,就是美国只要对民主国家讲民主就行,无需对伊拉克这种专制国家讲民主。女儿对我说,假如如此,那么美国就不是民主国家了。细细回味以后,我被她讲的理说通了。

  女儿在中学时有几个好朋友,过去她发现了她们身上的缺点,总是不好意思说出来,也有一点朋友不是讲理的对象的误解,自从我和她一起批判了那句“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以后,她对朋友也是照讲不误。事实证明,常和家人讲理,并没有影响爱。说白了,讲理应当是爱的义务。

  有理走遍天下。让孩子先达理,后讲理吧!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