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父亲写了25年的书,当仁不让,好为人师,有问必答。高老师看透世情人生,颠覆传统教育,道出家教真谛,指点天下父母先把自己调教好。《精养女儿实验报告》只是卖了一个如何教育小孩的概念,世上本来没有坏孩子,因为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而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故而,坏孩子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教坏的。
[上期回顾]
女儿6岁的时候,就可以独自带着八个家装工人下馆子吃饭,有模有样;在女儿刚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作者就带着她闯入股市,学会辩证思维,赢了“大多数”……
装家具的启示
女儿11岁那一年,我家在常熟购买了一套住房。有了房,自然要添置家具。有一次,我开了一辆桑塔纳和女儿一起去一家家具店买一套餐桌椅。选购的款式和价格都很满意,麻烦的是这家店不提供送货服务,当时天色已晚,很难找到运输工具,我和女儿只得怏怏而回。听了我和女儿的情况“汇报”后,我夫人执意要用自家的桑塔纳去装运那一张桌子和六把椅子。当时,我和女儿都觉得不可思议,心想肯定装不下的,别说再把它运回家了,我们跟了去,只是怕为家庭小事引起争执罢了。
在家具店的现场,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反复拼装,七张餐桌椅居然装上了车,且平稳而安全地运回了家。粗看起来装不下的东西,巧妙配置以后,加上合理利用车外的空间,以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装家具这件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及时把这些启示告知女儿,让她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启示之一,碰上困难的时候,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只有这样,才会去想方设法,而不会先难住了自己,无所作为。启示之二,遇事不能太主观,要去实践,要去尝试,不然的话,就有可能“误以为”,坐失把事情办成的机会。启示之三,要明确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想想也是,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家具运回家,所以,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了这个想法,就可以不必把家具全部装进车厢,只要装进每件家具的一部分,使其在运输途中不掉下来就行了。听了我的三点启示,女儿总结说,就是三句话,一曰心态积极,二曰勇于实践,三曰抓住目的。
《寓言》中的道理
记得女儿7岁的时候,我读了一则《伊索寓言》给她听。
伊索走在路上,一个行人叫住了他。
行人:“我到城里需走多少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里需要多少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两小时——”
行人:“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长时间呢!”读完后,我问女儿有没有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女儿说:道理我懂了,但说不清楚。过些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去杭州游玩,女儿居然在杭州“活学活用”了那则笑话中的道理。事情如此:我们在马路上走着,看见马路对面有人在卖荔枝,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荔枝10元”。我夫人说:10元1斤蛮便宜的,我们去买1斤吃吃吧。不料女儿说:“慢,‘荔枝10元’没说是1斤、是半斤或是1两什么的,得问清楚。“一问,果然是10元半斤,差点上当。”
看到“荔枝10元”,女儿会有这样的反应,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她懂得了那则笑话所隐含的道理,那就是不能有思维定势,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以常人走路的时间定行速,不能以通常的斤为单位定价格是否便宜。女儿先前说她懂了,但说不清楚的道理,就在这里。
向农民学卖水果
以前我家楼下是个大菜场,各种水果上市时,常有各路农民来卖货,道路两边停满卡车。这些卖水果的农民,大清早拉来一车货,卖上一整天,晚上收摊回家。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晨卖2元1斤的葡萄,下午只卖1元5角,傍晚的时候,1元就能买到1斤。
女儿小时候问我:为什么葡萄一天几个价?我回答:因为时间拖不起。水果不易保存,第一天的葡萄到了第二天就不再新鲜,便宜也不好卖了。再说,农民大多是清早从很远的地方出来卖货,如当天不卖掉,拉回去的成本很大,更不划算。所以,早晨的水果卖得最贵,“货好价高”,吸引一部分消费能力强的顾客尝鲜;接近中午,价格逐渐便宜,吸引大众;到了傍晚,只求尽快清货。女儿听了我的分析,说:农民倒是很果断。
也许正是由于懂得这种原始的“卖水果”的原理,农民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更能审时度势,迅速适应市场。无锡有许多生产摩托车的乡镇企业,当全国“禁摩”后,没有像其他地区的摩托车厂家一样破产倒闭,而是迅速改良设备,生产电动车。现在的无锡又成了全国知名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正是学习了农民“卖水果”,女儿做起生意来也很果断。去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她公司的广告生意也受到冲击。当同行企业还在与客户软磨硬泡,试图维持原价的时候,女儿迅速作出决策:立即降价30%,尽快争取客户。很快,女儿公司的户外广告位基本销售完毕。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各大企业广告预算纷纷大幅下降,后来同行再降价也已无济于事了。
铁拐李说桥
记得女儿12岁的时候,我给她讲过一则笑话——《过桥》。这则笑话说,有一次,铁拐李走过一座用两根木头拼成的小桥。这两根木头,一高一低,正好凑合铁拐李一长一短的腿,因此他走起来很平稳,他称赞说:“天底下属这座桥造得最好了!”可是,当他办完事回来再过这座桥时,由于换了方向,那两根一高一低的桥木反而加剧了他的颠簸,于是,铁拐李光火地说:“天底下要数这座桥造得最坏了!”
我讲这则笑话给女儿听,不是为了让她笑笑,目的是让她懂得评价某一事物必须从公平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如果只是从自己的利害得失出发,就难免会出差错。女儿听我讲了这则笑话,当即表态:自己在这方面绝不会学习铁拐李。女儿大学期间,有一次召开全校运动会,她参加了跳高比赛,最后进入冠亚军决赛。可当时跟她争夺冠军的女同学突然肚子疼。裁判征求女儿的意见,能否推迟一小时比赛,女儿如果不同意,比赛也可以马上照常进行。显然,“照常进行”,女儿可以乘人之危,一举夺冠,而推迟一小时比赛,输赢就难说了。女儿此刻以公平为重,选择了推迟“一小时”,结果女儿屈居亚军。过后,我问她后悔不后悔,她笑着说:假如我后悔,不就成了铁拐李了。
特定的情形下要有担当
我父亲曾担任无锡一家化工企业的厂长。在他当这家化工厂的厂长期间,他因企业发展需要,想创办一个发电车间。可上级有关领导官僚主义,对这一项目非议颇多。当时我父亲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得罪领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么服从领导意志,以牺牲企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我父亲选择了“不受君命”,结果挨了上级批评,发展了企业生产力。当时上初中的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干?父亲说,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形下,要有担当。
在女儿也上初中的时候,我跟她讲了爷爷在化工厂因办发电车间挨批的故事,并重点讲了人“要有担当”的道理。不料,女儿让我教“坏”了,没几天,她闯祸了。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她所在的是一所寄宿学校,学校规定学生每月只能回家一次,可那一天只是周末,不是学校规定的学生“回家日”,班里有十多名学生想回家与父母团聚,而没有班主任签字,学生是出不了校门的。女儿是班长,同学们因此求助于她。女儿想,同学们周末回家无可非议,非寄宿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天天回家,寄宿学校只是提供了寄宿的条件,没必要一定要把学生“关起来”。于是,她冒着被学校处分的风险,果断地冒充班主任的笔迹替同学们开了“放行证”。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她挨了“重批评”,并被取消了本学期”三好学生“参选资格。我问她后悔不后悔,她轻松地说:“受批评也好,不当‘三好学生’也好,我都无所谓,我在意的是,我为同学们做了一件好事,作为班长,做了一件有担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