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发现 南京第一影像之电视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那时候南京人看电视要买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那时候南京人看电视要买票
  1958年1月,中国最早的一台牌号为“北京”的黑白电视机由天津无线电厂装配成功。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9月2日,电视台正式开播。两年后,南京也成立了电视台。电视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是高端消费品,许多市民根本就买不起,甚至有人不知电视为何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因为有文化馆的便利,得以花钱买票看电视。就是在文化馆这样的公众场合,南京观众看了第一部国产电视剧,认识了第一个南京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今,他们还记得电视剧的内容吗?还叫得出那个衣着朴素的播音员的名字吗?

  ★南京有过一个电视实验台你知道吗

  ★当时所有电视节目都要搬进直播室是个啥景况

  ★央视第一条电视广告,为啥吓坏了好多人

  南京人什么时候开始有电视可看

  在北京电视台试播期间,全国拥有的电视机的数量不过数百台,整个北京城只有六十台不到的数量。南京的数量也只有二十台左右,“分在各个区县的文化馆,还有部队、公安系统等重要单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江宁县文化馆工作的李振严老人告诉记者,江宁县文化馆的那台9英寸的电视几乎就成了宝贝,每天晚上都有许多市民来看,“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开始售票了,5分钱一张,也不便宜了。在当时已经可以买到好几个鸡蛋了。电视票只有40张,因为9英寸的电视,人多了根本就看不清。但观众的热情还是不减,还给领导提意见。所以电视票就卖到了60张左右,好多观众其实都是在听声音。其实当时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很有限,多半是图片新闻,然后是文艺演出,还有电影故事片。我记得好像放过苏联的一部叫《普通一兵》的片子,播放的具体时间也记不得了。”

  就在北京电视台试播一个半月后的6月15日,中国电视剧的开篇之作《一口菜饼子》横空出世。这部电视是采取现场直播的形式播出的,即演员表演、电视转播、观众收看同步进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部在现场搭置的实景中拍摄并同步直播的电视剧,甚至不能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因此,观众只能看到一遍。

  “我们文化馆提前一星期就接到了消息:6月15日会播放《一口菜饼子》,所以,我们提前在文化馆门口的小黑板上预告售票,60张票很快就卖完了。那天晚上,好多观众都流眼泪了。故事的内容我还有些记得,说的是逃荒路上,母亲把最后一口菜饼子留给了孩子,自己却饿死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妹妹居然拿枣丝糕逗狗,遭到了姐姐的呵斥,告诉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北京电视台试播整两年后,南京也诞生了一家电视台。

  1960年,南京电视实验台播出南京新闻

  1960年5月1日晚上7点,南京鼓楼广场北面的金城大楼四楼,南京历史上第一个电视台——南京电视实验台(1968年10月更名为南京电视台,1979年6月为江苏电视台)正式对外试播。这一天,南京的观众看到了江苏第一档正式电视新闻节目,约20分钟。这档节目的内容组成是:由摄影记者分赴全省各地拍摄一批图片新闻,他们借省农林厅摄影机拍了16毫米黑白反转片;从南京市电影公司借2集《新闻简报》;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稿中摘编一组重要新闻,由播音员出图像口播。

  这档新闻节目一开始便是图片新闻,主要是用照相机拍摄当天鼓楼广场“五一”节群众游行的画面。播出时,摄像人员还打开窗户,把摄像机对准鼓楼广场,摄取了一些彩旗、彩灯、标语和放焰火的镜头,烘托出了节日的气氛。

  新闻节目之后是将近40分钟的文艺节目,有省歌舞团的独唱、独奏、小演唱和省话剧团的诗朗诵,都是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在演播厅一侧,铺上8平方米的地毯,就是表演区。音控、导控台安置在两张小书桌上。所谓的导控台,也就是两个监视器和一只上有两个按钮的小铁盒,两根电缆通向两台摄像机。因为没有通讯设备,演播时导演要指挥,只能轻轻跑到摄像员身边耳语,然后赶回导控台切换镜头。

  文艺节目结束后,便放映一个小时左右的故事影片。在电视节目结束时,播音员直播南京地区天气预报。最后,是《节目预告》。

  南京电视实验台第一天的试播紧张而又有序,这其中最忙的,恐怕就是导演了。

  电视台的第一位导演是谢侬

  1960年,在江苏省话剧团任导演的谢侬被调到南京电视实验台,成为江苏电视台的首任导演。“我对戏剧和文艺规律比较了解,所以在演播厅指挥现场直播时很顺手,但许多和电视有关的技术活难倒了我。后来,在10月1日电视台正式播出之前,我去了上海电视台学习了三个月。”

  回忆起南京电视实验台试播的第一天,谢老仍然印象深刻。“那时没有录像设备,所有的文艺节目都只能是现场直播。那一晚,新闻播报完毕,当‘文艺节目’字幕切出后,工作人员就赶快把几个演出人员放进不到40平方米的演播室,按上场顺序紧贴在墙边候场,灯光全部打开,装有隔音板的门窗紧闭,没有通风和冷气设备,活像闷在箱子里一样。”但是,现场的演、职员们思想高度集中,忘却了令人难耐的环境。

  当“故事影片”字幕切出后, 导演一声“好”字,大家才反应过来:直播结束了。赶紧打开门窗透气,演播室一阵深重的喘息声,所有人的衣衫湿透,有的边解衣扣边擦着汗涌向门外,有的就干脆躺倒在地毯上。“接收点的祝贺电话源源而来。大家兴奋、疲劳、紧张的情绪还没有缓和下来,就围到走廊的电视机前观看,尽管屏幕上朦朦胧胧,布满雪花,伴着沙沙的音响,已经看不到刚才表演的内容,但大家还是异常兴奋地轻声议论着。”

  江宁区81岁的李振严对当天的主持人还留有较深的印象:“第一天上节目的是位姓郝的姑娘,后来还有一位叫做王友鑫,我记得比较清楚,因为她那时是江苏电台老资格的播音员,我们都很好奇她的形象。电视台开播后没多久,就见她在电视上播报新闻了,她的长相和声音一样吸引人,鹅蛋脸,端庄、大气。”

  时间过去了近五十年,我们还能找到南京电视史上第一代主持人吗?

  第一代女主播素面朝天出镜

  记者辗转联系到了82岁的王友鑫。在古色古香的居所里,满头银发、声音轻柔的王友鑫和记者聊起了那段往事。

  1960年的一天,王友鑫接到了试镜的通知,和她一起接到通知的,还有郝秀奇、苏扬等共4人,都是女性。试镜那一天,33岁的王友鑫素面朝天地来到了南京电视实验台。试镜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对着摄像机口播一篇新闻。“我当时一点都不紧张,因为在这方面我还是属于有经验的,我爱好文艺,曾经参加过话剧演出。有外国文艺团体到南京演出访问时,省交际处也经常找我来当报幕员。”回忆起当年试镜的情形,王友鑫笑言自己很放松。但是由于她当时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组的代组长,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到电视台来也只能是偶尔来一下。而郝秀奇就固定到电视台主持新闻的播报工作。当时偶尔来“客串”主持人的,还有苏扬。“苏扬不是她的本名,她姓唐,是扬州人,到江苏广播电台以后,播音时就称自己为苏扬了。”

  电视新闻主持人要出现在荧屏上,面对众多的电视观众,那么,她们对容貌方面有什么要求呢?

  “出镜时,我们从来不化妆的,也没有什么发型之说。我当时就是留着短发,服装是有什么穿什么,只要整洁大方就行。我依稀记得,好像郝秀奇有两套专门出镜时穿的服装,是电视台为她准备的。但电视台刚刚成立的时候,大家都是穿自己的衣服。每次播报都像现在新闻联播一样,是现场直播,晚上七点钟开始。我便在家里吃过晚饭,6点钟之前赶到电视台准备,熟悉一下新闻稿的内容。”

  1960年5月1日电视台试播当天,播报新闻的主持人就是郝秀奇。遗憾的是,记者辗转未能联系上她本人。在和王友鑫的交流中,记者发现,每提到郝秀奇,王友鑫就称呼她为“娅兵”,声音里饱含着一种亲昵。王友鑫告诉记者,“娅兵”是郝秀奇在广播电台播音时使用的名字,“‘娅兵’的意思就是指卓娅的兵。卓娅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郝秀奇是南京电视实验台第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也是江苏第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平时仍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有电视播出时,就到电视台工作。“娅兵成为电视主持人的时候,年龄刚二十出头,扎着辫子,非常有活力。”王友鑫说。

  可惜,当时大部分的电视节目靠现场直播才能进行,因此,现在基本没有录像留下来。

  想拍菊展,就得把菊花搬到演播室

  由于当时没有录像设备,不能事先录制节目,每场节目基本上是请人来演播室演播。有一次,南京玄武湖公园举办菊花展览,电视台就用汽车运来名菊,一盆盆地搬上四楼演播室。布置好后用直播方法,请园艺师介绍花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还有一次,为了让社会上的人们能正确认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电视台请了南京国光理发店优秀青年女理发师吴国珍来台。在演播室里布置了理发店一角,请吴国珍和她的师傅边讲边操作,并配发记者在理发店为吴国珍拍的工作照片。

  现场直播时,为了有逼真的效果,工作人员也是绞尽脑汁。独幕扬剧《义民册》写的是清末一个官衙文书,为了拯救一批即将被捕的太平军和义民,毅然销毁名册,放火自焚的故事。为了在演播室造成火焚的艺术效果,美工人员做了个小沙盘,布置了几个古典式的小瓷房,里面塞汽油棉球,火焰燃烧起来后,和演员的表演叠印在一起,这样主人公在烈火中殉难的场面就非常逼真。尽管演播室烟雾弥漫,工作人员还是非常兴奋。

  1961年9月后,电视台有了转播车后,转播的节目就丰富了许多。比如,转播了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结束后一些运动员来宁的表演赛。前苏联、朝鲜、缅甸等国的艺术团体来宁演出,也转播了演出实况。

  技术条件的限制带来了许多遗憾,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节目根本就没有办法保留下来。1977年1月7日,电视台播出了《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是该台首次把转播车开到现场直播的大型专题节目。录下了人们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含泪深情怀念周总理的感人情景,观众收看后要求重播,但当时没有录像设备无法重现。这种情况在1978年实现了突破,这一年的5月12日,专题节目《江苏省科技大会隆重开幕》首次采用录像播出。

  第一条广告被观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

  1979年1月28日,在邓小平访美的那天15时05分,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长为1分30秒的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这一天,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差不多1个月。

  但是,当时南京的观众根本就看不到上海电视台,只能收看到江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1978年5月1日由北京电视台更名而来),因此,中国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南京人没有看到,他们通过电视看到的第一条广告,是中央电视台在这一年的3月播出的它的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产品是上海汽水厂的幸福可乐。

  而江苏电视台从这一年的5月开始,当年播出广告10条,第一条电视广告是“江苏启东吕泗紫菜”。“我有点记得这条广告,画面很简单,好像一个人在吃紫菜,然后是配音介绍紫菜的好处。”当年在南京军区某部工作的汪大爷告诉记者,1979年时,电视仍然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但部队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就配置了。所以,他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幸福可乐”的广告,也看到了“吕泗紫菜”的广告。“看了可乐的广告,我和许多战友当时还有点吃惊,怎么可以自吹自擂自己的产品呢?这不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吗?后来一想,应该没事吧,中央电视台放的,心里就有点豁然开朗了。所以,看到了紫菜的广告,就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汪大爷还告诉记者,因为当时的广告比较少,许多人就认为,只有特别好的产品才会有电视给宣传。“所以那段时间,那种紫菜就卖得特别好,部队食堂就买了许多,用来烧蛋汤给战士们喝。”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张荣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