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南京西南部的一座美丽新城区。十年前的南京地图上,这片区域还是一片典型的城郊接合部,城市建设一片空白。
有句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它来形容河西的崛起显得很有意味,只是时间跨度长了些,因为河西的崛起,从荒芜的河漫滩到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十年河西。在时间的起笔处有一群人,他们用一支叫做“规划”的笔,细细勾勒出一座改变南京城市格局的美丽新世界。
“城乡接合部”的旧风貌
在南京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处长陈定荣的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河西是一个水网密集的江村,水塘遍布,住在河西地区的居民大多是农民。依托着秦淮河河西,沿岸有些小粮仓,几乎没什么工业。
陈定荣翻开1980年版的《南京市总体规划》,地图上河西一片空白,除了南湖地区有零星的规划标注。
八十年代初,大批下放人员回宁。1983年,市委市政府布置规划局为南湖地区作住房规划,以安置回宁人员。两年后建成,南湖成了河西第一个具有现代楼房建筑的地区。此后一段时间里,河西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停滞的。1992年的总规提出将河西作为城市的副中心,但这一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
九十年代初期,为制定新一轮的规划,当时还在市规划院工作的陈定荣和苏玲曾经去河西进行调查。他们对那里的印象概括起来就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风貌。
规划编制处与河西结缘是在1996年,也就是规划处正式成立的那一年。第一份针对河西地区的专项规划也是那一年做出来的。在刚刚调至规划处的陈定荣的带领下,规划小组在1996年到1998年里,两次对河西地区进行了规划专项研究。“河西是一块‘净土’,该如何用好它则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问。”陈定荣说,那时候做河西规划,连完整的小比例尺地形图都不全,第一手资料非常不足,规划图大部分通过手绘完成。
跳出城墙 再造一个“新街口”
河西命运的转折点在2001年。
2001年,在调整版的总体规划里,考虑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规划编制处提出了“老城作减法、新区作加法”的建议。这条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底,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李源潮提出了南京发展的“一城三区”战略,其中的“一城”,便是指在河西建一座新城区。
“新城区”的整体定位明确之后,河西的土地就被冻结了,规划编制处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来做河西地区更为详细的总体规划。“时间被卡得死死的,压力非常大,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加班。”徐明尧说。
2002年下半年,河西总体规划和详细的五大项规划出炉了,包括河西中心城区、滨江风光带、北部和中部控制性详细构想等。之后,规划编制处还与河西分局一起分三期陆续制作了河西的“城市设计图导则”。
“河西是南京唯一一块完全由规划引领建设的片区,看看这些导则就知道了。”规划编制处副处长徐建荣告诉记者,导则里涉及到的非常细,包括建筑物到街墙距离的控制,高层建筑的位置、形态要求等,连相邻楼群之间、地下空间的出入口如何设置以达到高效公用都清晰标注了。
“河西的成长让南京城打破了原有的格局。”陈定荣说。南京的发展也由此开始跳出城墙,跨过秦淮,由“秦淮河时代”迈进“长江时代”。
筹划“国际规划方案征集大赛”
在规划编制处工作了8年,徐明尧说,最难熬也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是做河西中心区国际规划方案征集大赛的那几个月。2002年3月,为了让河西规划更科学、完美,按照市政府的部署,规划处开始筹划组织河西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规划征集国际竞赛。
徐明尧说,“‘国际’两个字就把我们难住了,当时我们都不知道高水平的国际大公司有哪些。”为此,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跑到苏州和上海的规划院了解情况,最后邀请了7家公司参与规划竞标。7家中有5家外国公司,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和荷兰,与这些公司的沟通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时差“每次打电话之前我们都要‘规划’一下,几点打给谁比较方便。”
既然打上了“国际化”的标志,那就得编写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设计任务书”和“招标任务书”。“我就记得当时我和叶处长,还有规划处几个同事,几个晚上连着熬夜,不停地讨论啊、修改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徐明尧作为规划处代表向市领导汇报情况。“太紧张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就怕得不到肯定。汇报的时候手机响了,我想把它关掉,因为太紧张,手机怎么关也关不掉,戴永宁副市长看着我的窘样,都笑了。”说起那一次的经历,徐明尧印象深刻,市领导听得很认真,提出了不少很尖锐的问题,“差点招架不住,急得我满头大汗。”
不过,规划处的人因此都成了国际规划征集的专家,他们后来还把这些组织经验整理成书——《城市规划国际方案征集竞赛实务》在东大出版社出版。
未来河西 不做“卧城”
在河西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规划征集竞赛中,规划编制处曾经在规划展览馆做过一次模型展示,将所有的竞标方案都做成一个个沙盘模型展出,让市民来评选自己最中意的。原规划处副处长张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来了有三四万人吧,有的已经在河西居住,有的关注河西发展想去住,有的一家老小,围在一个沙盘旁边指指画画,很兴奋。大概是没想到未来的河西会变成这样吧!”这画面让张弨欣慰之余有几分感动:“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变得很有意义。”
河西新城区规划的良好反响,使得市委市政府领导更加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2005年10月,在南京市第一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明确提出了“没有批准的规划不决策、没有批准的规划不审批、没有批准的规划不招商”的原则。“当时很激动,规划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终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规划编制处副处长徐建荣深有感触。
2009年《南京市总体规划》已经修编完成,陈定荣介绍说,在最新的规划中,河西的城市中心功能将有进一步提升。“河西不能做‘卧城’,如果仅仅是人们晚上回家睡觉的地方,那将会造成河西与主城之间的交通状况一边倒拥堵,影响未来发展,这就是规划的失败。”徐明尧也告诉记者,还有一些中小学配套设施、公共设施和社区中心等更详细的规划都还在设计中。
陈定荣感慨地说,河西没开发之前,下关沿江地区都是农村,他多次走过江边,晚上看过去漆黑一片,滨江城市夜晚看不到江的尴尬状况让他觉得很无奈。今天,再从河西一带沿江走过,他立刻能感受到城市里一股欣欣向荣的活力。“这就是规划的荣耀。”陈定荣笑着说。
快报记者 倪宁宁 实习生 朱琳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