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昨日报道的《上万人的小区 坐趟公交要跑20多分钟》,引起了南京市相关部门的关注,纷纷主动与快报联系,表示要积极协调,努力解决该地区居民的出行难题。汇景家园的居民齐崇金告诉记者:“一大早,我就买来快报仔细看了一遍又一遍,实在太激动了,终于有人肯为我们说话了!”
还有哪些经济适用房小区和中低价商品房小区没有通公交车,出行极为不便?欢迎市民打快报热线96060反映,快报将继续为你呼吁。
[事件进展]
秦淮区政府已找房产商协商解决方案
看到快报的大幅报道,汇景家园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居民高兴坏了,一个个举着报纸奔走相告。市民马明顺告诉记者:“以前都不知该向哪里反映我们的出行难题,反映上去不是被踢皮球,就是石沉大海,你们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让我们看到了改善出行难的希望,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他告诉记者,快报报道后,2家电视台也赶去采访了。
目前,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正在外地出差,因此,齐崇金等人的联名信一时还无法转交到他手上,快报将在他回宁后予以转交。随后,快报记者设法联系上了南京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陆冰,不巧的是,他正在四川绵竹出差。陆冰听说此事后表示,回宁后将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积极协调解决此事。
昨天一早,南京市房产局、南京市房改办的负责人看了快报的报道,表示将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落实解决的办法。昨天下午,南京市秦淮区刘副区长专程前去汇景家园实地考察,并和房产公司协商解决的方案。
[各方说法]
秦淮区房产开发公司周总:公交不配套,我们也着急!
“看到快报的报道了,这个小区是我们开发建设的,公交不配套居民出行不便,我们也着急。经济适用房本就是微利工程,要我们去背道路、绿化等配套建设实在有点吃不消,如汇景家园总共就31万元,绿化、道路就已经花了18万元,建变电站花了11万元,根本不够花。本来通往宁溧路的这条路我们也不准备建的,为了方便小区居民出行,不建不行。目前之所以倒上渣土不让机动车通行,主要是交管部门要求,宁溧路正在快速化改造,暂时不让该路通机动车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等高架桥上部施工结束,下面交通解禁后,改为十字信号系统,就可以开放这条路了。至于从双龙街西站到汇景家园的小路拓宽,路权不在我们手上,属于宁溧路东侧一号地块,在土地储备中心手上,预计该地块明年将招拍挂,至于啥时候能拓宽还不知道。”
秦淮区房管局李副局长:宁溧路改造,影响了出行!
“这一块原先就没有公交车,近来矛盾突变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小区入住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宁溧路改造中移改了部分公交站台,让汇景家园居民要走更远的路乘公交车。目前我们和区人大、政协代表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想利用小区后面绕城公路边7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建一个公交首末站,然后区政府打报告并与南京市市政公用局联系,希望引入1-2条公交线,方便这里的居民乘车出行。”
南京市房改办监管处俞处长:开发商背不动,配套建设还得政府投资!
“房改办非常重视快报的这一报道,督促区和市政部门抓紧协调。经济适用房的配套欠缺是通病,其它经济适用房也有此类的出行难问题。我们给建委打报告,仅明年经济适用房配套资金就需要10亿元,城建资金本身也捉襟见肘,能批下来多少还不知道。造成经济适用房小区出行不便的原因是开发建设小区的利润很低,配套建设都让开发商背也背不动,否则房价就会抬高,失去经济适用房的意义,该政府投入的道路等配套还得政府投资建。”
[可行方案]
记者综合各部门的意见后发现,要想解决汇景家园小区通公交车的问题不外乎两套方案。
方案1:拓宽道路,引14路车进小区
具体是:从双龙街西站到汇景家园的小路拓宽,然后将14路改线从双龙街西站直接进汇景家园小区绕一圈,再从即将竣工的那条路拐上宁溧路。这么做的前提就是两条路修好,小区公交站配建到位,否则公交车开不起来。配建公交站和通往宁溧路的道路都问题不大,而从双龙街西站到小区的小路拓宽则不那么简单,如果等到地块招拍挂以后再拓宽,还不知要等到几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纳入城建资金,政府掏钱来拓这条路。
方案2:绿化隔离带上建公交首末站
按照秦淮区人大代表等的建议,在汇景家园后面靠近绕城公路的70米绿化隔离带上,建一个公交首末站,这样就可以开条新线或调整公交线进去。但这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还得解决几个问题,如这需要调整规划绿地控制线,规划局是否会同意?与双龙街西站较近,再建公交场站有无必要?谁来建?何时能建成?
记者手记
天冷了,
小区居民等不起
随着气温转冷,汇景家园居民对公交进小区的盼望也越来越强烈。“等到下雪了,我们这里出行就更困难了,居民们也都知道明天会更好,可实在等不起呀。”居民齐大爷一脸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到,造成经济适用房配套差、交通不方便的一大原因就是开发商利润低,不愿意为配套建设埋单。这就造成了很多经济适用房像有人生没人养的孩子,最后入住居民的矛盾又转到了政府身上,由政府来收拾残局。虽然政府规定新建10万平方米以上小区必须配建公交场站,可实际上,根本没人来严格查处,连商品房都做不到这点,就更别提经济适用房了,政府部门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出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
虽然快报的报道帮这万余居民说出了想说的话,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真正要解决这一难题还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快报记者 鲍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