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真相只有一个·讲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们监督了调查过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第一次成立这样的调查组,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调查,三名代表:
我们监督了调查过程
  为彻底查清徐宝宝事件的真相,南京市11日成立了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医患纠纷调解部门专家、新闻单位记者、综合性医院专家、计算机专家以及网民代表共14人组成的独立联合调查小组,连夜分别向医患双方共33人次调查核实经过,并调阅了相关录像资料,检查了值班医生使用的计算机等,形成了最终调查结果。

  独立调查组从成立到解散只有20个小时。虽然只参与了20个小时,但快报记者采访到的这三名代表却有着太多的感触与感慨。快报记者 田雪亭

  记者的使命感

  驱使我去了解真相

  申琳 人民日报社驻江苏记者

  “如果不是有非常重要的会议要参加,我一定会全程参与调查的。”《人民日报》记者申琳是报道徐宝宝事件的第一位记者,也正是因为这篇报道,引发了大家对徐宝宝事件的进一步关注。昨天晚上,他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调查组邀请的媒体记者代表,他见证了这个特殊的调查过程。

  申琳是人民日报社常驻江苏的记者,因为长年在一线采访,他上西祠胡同讨论版的时间并不多,所以直到11月6日接到编辑部电话时,他才听说这一事件。

  “很震惊,觉得不太像真的。”申琳说,听完编辑的简单介绍,他感觉不可思议,“南京儿童医院知名度很高,名气很大,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申琳当即登录网站,搜索“徐宝宝”,没想到,哗啦一下,网页便被挤满了,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徐宝宝的帖子。一篇一篇看下去,申琳的心情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沉重。

  “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我必须尽快去了解真相,直至揭开这个盖子!”于是,申琳停下了手上的所有采访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徐宝宝事件的采访中。

  11月9日,《人民日报》第12版刊发了申琳的稿件,这也是徐宝宝事件的第一篇报道。在报道中,申琳客观地描述了徐宝宝家属对儿童医院医生冷漠态度的不满,并报道了院方对此事的态度。申琳告诉记者,当时他特别想采访下医院对此事的看法,“很多观点都是孩子家长的反映,有些情况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但令申琳失望的是,院方并没有接受采访,只是给他出示了一份书面材料:院方的观点都在里面。

  但昨天,当独立调查组调查结果出炉时,作为该调查组成员之一的申琳却发现,这一结果跟当初院方的书面说明,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的调查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知识背景都不同,应该会客观很多!”申琳表示,对于独立调查组来调查这一事件的做法,他感觉“非常好”,“这种形式,应该在以后的类似事件中普遍采用,增加公信力”。

  铁杆网民彻查值班医生笔记本电脑

  周桂华 网民代表,西祠胡同版主

  30岁的周桂华,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网龄8年的他,不仅是西祠胡同《零距离论坛》的版主,还是都市圈圈网《网罗天下》版的版主。他的本职工作,也是天天与网络打交道。

  “很多网友都很奇怪,甚至也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唯一的网民代表,会选择了我?”面对记者,周桂华猜测,这可能跟他铁杆网民的身份有关。

  2002年,时值《南京零距离》电视节目刚开播不久,吸引了众多观众,周桂华就是其中之一。才毕业不久的他,很快在西祠胡同注册了《零距离论坛》讨论版,希望借助电视节目的火爆,把这个论坛做活。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老百姓的声音,有这样一个论坛能发表出来,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法学专业出身的周桂华,身上一直有股执拗的“悲悯”情结,他迫切希望自己能为别人多做点什么。和电视节目一样,周桂华的论坛也极为火爆,各种各样的线索不断涌现。

  最让周桂华感到自豪的,就是彭宇案件。当在自己的论坛上发现这一线索后,他迅速与快报联系,陪同快报记者一起展开了调查。彭宇案件很快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周桂华也因此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谈彭宇案背后的故事。而《南方周末》《瞭望东方周刊》的采访,也进一步让周桂华成为了公众人物。

  “徐宝宝事件,同样在我们论坛上被点爆。”周桂华说,徐宝宝事件一出现,他就密切关注,并引导论坛内的网友对此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述。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至11月11日上午10点,一个电话将他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是南京市纠风办打来的,邀请周桂华参加独立调查组,彻底调查徐宝宝事件。

  “当时我非常激动,这样的调查组,才是真正能揭开事件真相的组织!”

  周桂华说,接下来的20个小时里,他按照调查组的部署,进入调查取证小组,对事发时的监控录像和值班医生的笔记本电脑进行了彻底调查,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最终确认当晚值班医生曾经玩过QQ游戏。

  主动申请,临时加入的调查组成员

  朱旭东 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

  11月11日中午,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朱旭东从外地出差赶回南京,当听说下午就要召开徐宝宝的新闻发布会时,他没有顾得上喘口气,径直来到了发布会现场。

  “听完介绍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背后肯定还有更多的故事。”发布会一结束,朱旭东便找到了卫生局官员,申请加入调查组,“最近距离地接触事件的真相”。但是,卫生局官员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他们说,独立调查组已经组成,成员经过了当事人的认可,如果贸然增加人选,当事人可能会存在顾虑”。朱旭东说,考虑到该说法有一定道理,他只好遗憾地放弃了加入调查组的想法。

  当晚8点钟左右,朱旭东发完稿子回家,看到三天不见的孩子,正抱着亲个不停时,手机响了起来。

  “我是南京市卫生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下午你提出要加入调查组,我们征询了当事人意见后,决定邀请你加入。”对方的话还没有说完,朱旭东一下子兴奋地大喊起来。匆忙将小孩交给家人,朱旭东打了一辆出租车,飞速驶往调查小组驻地。

  “整个过程,非常严谨,甚至是有点刻意较真的感觉!”朱旭东说,在他打车驶往驻地的路上,接连有两个电话催促他加快速度,这让他首次感觉到这个调查组的不同。之后,当进入调查组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发现,所有调查人员都是抱着“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态度在追问细节。朱旭东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份调查材料上,有一句话说得模棱两可。为此,调查组负责人当即找到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员,重新进行调查。而对于同一个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经过三到四人的调查,之后,再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比对核查。

  让朱旭东印象最深的,就是面对毛医生时,毛医生满脸疲惫极度憔悴的模样,令人难受。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毛医生不断地说,当他得知小孩不怎么哭闹的时候,他以为孩子是哭累了在休息,哪知道其实孩子已经陷入昏迷状态,自己的估计不足酿成了惨剧,他感到很后悔。

  “一个晚上的紧张工作,尽管熬红了双眼,但感觉特别特别值!”朱旭东说,他见证了这个特别调查组的全部调查过程,并有理由认为,此次调查结果,基本上是公正客观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