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newtrees
我在宝宝那么大的时候,家里人口达到了10个,而且由于我们家庭气氛非常好,所以邻居和堂哥经常会到我们家来玩。不管是一起看电视,还是打牌,我最小,就喜欢跟着他们。所以一直到现在非常想念一大家子的时候,而且对感情看得非常重,现在夫人和孩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人说我是“妻管炎”,但我很享受,因为我内心深处童年的大家庭气氛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可是看到宝宝,我觉得他和我太不一样。他注重现在,不恋旧,有时候就算我出差很长时间,从来没听妻子说过,孩子因为想我而哭闹。但是见到我,宝宝依然欢呼雀跃。搬家后,宝宝完全不再提原来亲密的小伙伴,因为现在班上有足够多的小朋友让他快乐地交往。他如此不依恋我,有时候我都有一些失落。他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注重“现在”,享受“这一刻”。
我们不同的童年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虽然他的乐观性格有点像我,但是对情感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差异太大。希望他长大了还一直乐观,但是当我老态龙钟时,不知道他会不会像我一样,经常想起家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翻阅了许多早教方面的书籍,虽然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赞成童年早期的环境(人、物)对孩子综合形成的情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种影响以一种自觉方式,在慢慢长大中发现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但是在读书、工作甚至是未来疾病或者特定情景下,才会慢慢觉醒:“我自己原来是这样的。”当然后期自己会有一些“自省”后的校正,但也是皮毛的东西。因为那个“自我”在很早形成后就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行动,不管我们有没有觉察到,都真实指挥着我们每个举动。
正因为千差万别的早期经历,才造就这么多性格迥异的小孩,如果教条按照这个理论,希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很多知识,对孩子造成负担,让孩子的童年不开心,实质上是本末倒置。影响到孩子的环境包括孩子所能接触的全部,甚至是你没注意的时候,孩子看到电视里的一个镜头。所以孩子有任何好的、不好的东西,都是自然的。父母应该多关注比较大方面的童年体验对孩子情感的影响,比如不能让他们有重大的心理阴影,比如关于对爱的理解等等。 李义平
小贴士:
专家认为,以下一些情感内容及能力可作为学前期孩子情感的培养目标:
1、信赖感:喜欢与小伙伴交谈,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忙,并为此感到快乐。
2、自信感: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有成功的信心。
3、合群感: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从中体会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
4、惜物感:对被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
5、求知感:喜欢摆弄、操作各种物体,愿意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6、求美感:能用唱、跳、画、讲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7、觉察能力:教会孩子辨别他人表情、语气、体态等所表达出来的各种情绪。
8、移情能力:学会分享快乐;安慰同情他人的悲伤。
9、情感表达能力:会表达自己高兴或生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