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苏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坚强母亲24年呵护脑瘫儿
· 数家装饰公司被骗上百万
· 他 十年资助近百贫困生
· “天价鱼肚我家也有3副”
· 金价再攀高位,购金量骤降
· 她 拾金不昧拒绝酬谢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坚强母亲24年呵护脑瘫儿
懂事的儿子希望能挣钱养妈妈
  她,经历过下岗、失业、离婚,要每日照顾年逾九旬的外婆和日渐痴呆的父亲。无形的生活压力始终笼罩着她,然而,她不离不弃,用一份坚强的母爱精心呵护脑瘫儿子24年。他,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脑瘫,肢体残疾一级,不能讲话,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24年来,他快乐坚强的成长,虽然不能言语,甚至连走路都要借助残疾车,可他藏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能够挣钱养活妈妈。她叫华英,今年48岁,儿子叫邹吉,住在沧浪区内马路社区。

  6岁叫出一声“妈妈”让她激动不已

  邹吉属于早产,7个半月,他就和双胞胎的哥哥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哥哥不幸在9天后夭折。刚生下时,邹吉浑身都是黄黄的,被立刻放进了暖箱,过了一个月才回到母亲的身边。医生当时就说邹吉的身体状况不大好。华英正陷入失去一个孩子的悲痛中,源自母爱的本能,她坚持把另一个孩子带了回来。

  邹吉3个月时,华英在他眼前摆手时,儿子没有一点反应,而且,头也不受自己控制,抬不起来。送到医院检查发现,邹吉体质差,需要输血治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扎一针,不定时地还要到中医院进行按摩推拿。看到孩子这么小就遭受这样的痛苦,她的心丝丝作痛。治疗一段时间,尽管视力没有完全恢复,孩子还是能看见点东西了。邹吉2岁时,四处求医的华英曾抱着孩子来到上海的一家医院,寻求康复的机会。医生劝她,放弃吧,不要再花钱治疗了。尽管这样,她仍不死心,正规的医院不愿意治疗,她就到处找偏方,听说吃什么药治疗有效,她就千方百计的买来,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效果。

  邹吉3岁时,华英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弟弟。但她几乎把时间都花在了邹吉的身上,那时的邹吉就像一个婴儿,不时的尿床、尿裤子,不会讲话,不能走路。6岁的一天,邹吉突然从喉咙里发出“妈妈”的声音,还冲她傻傻的笑着,那一刻,华英激动地流下泪来。

  坚强母爱呵护脑瘫儿成长

  24年,邹吉在母亲华英呵护下一天天的长大,但他必须借助外物才能挪动或站立,“家里的墙面上脏脏的地方,都是他用手扶的。”华英说。平时,邹吉总是不停地做着各类手势,脑袋还不由自主地摇动。在她的眼里,邹吉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需要片刻不离的照顾。

  每天早上,华英要为邹吉挤好牙膏,倒好水,帮助他刷牙、洗脸。为了锻炼邹吉的自理能力,华英要求他尽量自己穿衣服,尽管时间很长,但邹吉都会认真地坚持着。吃饭对于邹吉是个难题,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脑袋,时刻在晃动,喂饭时,华英要瞅准时机,准确地把饭送进他的嘴里,所以,他每顿饭都要吃30分钟以上。很小的时候,华英会带邹吉到外面理发,由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脑袋,不能固定,理发师会显得不耐烦。后来,华英干脆自己买了理发工具,学着理,20多年,邹吉的头发都是她自己理的,现在,隔半个月,她都会给他理一次。

  2002年,华英从苏州染丝厂下岗,隔年,她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邹吉生活。那时,原本还能够帮助她的父亲也由于小中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出现老年痴呆现象。家中离不开人,自己无法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内马路社区及时安排他们进了低保边缘。2年前,华英94岁的外婆因小脑萎缩导致痴呆,不得已从敬老院也搬到了她的家里。就这样,她除了照顾一个重残的儿子,还要加上2个痴呆老人。每顿饭都要盛好端到2个老人面前,然后再给邹吉喂饭,等大家都吃完,她自己才能扒上几口已经冰凉的饭菜。晚上,华英还要给他们端来洗脚水,帮他们洗。“习惯了。”面对这些,华英总是这样淡淡地说。

  懂事的儿子希望挣钱养活妈妈

  今年8月,经过区残联、街道、社区帮助,邹吉正式住进了沧浪区残疾人托养院。每隔几天,华英都要去看望儿子。“24年,我们还从来没有这样分开过,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就像其他普通母亲一样,华英会时常惦记邹吉,“被子盖没盖好,饭吃得好吗,休息的好不好……”

  以前在家里,邹吉每天只有面对妈妈,到了这边,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其他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人多了,他更加开心。不时撑着残疾车四处挪动,找人“聊天”,没有多久,他就和大家熟络起来,还认了5个“妈妈”。原来,这都是照顾他的几个阿姨。

  自从住到托养院,邹吉不止一次告诉妈妈,不用经常来看他,还希望外公也能住到这里,让妈妈放心去工作,减轻妈妈的劳累。儿子的想法让华英很是感动。其实,小时候,邹吉摔倒了,他会懊恼地拍打自己的腿,恨自己不能走路,那时,华英就觉得儿子很懂事。有时,别人会问邹吉,“你以后要做什么呀。”他会用坚定而夸张地手势比划,“我可以当保安看门,挣钱来养活妈妈。”每听到这句话,华英的心里总是暖暖的。朱守春 陈泓江 文/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