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中国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北大校长家乡有一个“博士村群”
· “开慢点,爸爸等你回家吃饭”
· 业绩未达标董事长自掴耳光
· “快闪族”群殴“甲流病毒”
· 佛坪发现
棕色大熊猫幼崽
· 驾校副校长醉驾自残诬陷交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北大校长家乡有一个“博士村群”
湖南浏阳北区4个村出了36名博士,村民无论贫富都以读书为荣
  罗伟平博士以前的家

  罗博士兄弟盖起洋楼

  湖南省浏阳市素有东、南、西、北区之分。一直以来,该市北区就有无论贫富,以培养子女读书为荣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这个片区的沙市镇沙市社区、秧田村,龙伏镇焦桥村分别培养大学生850名、614人、477人,差不多占到村总人口的1/8。其中,沙市镇秧田村有博士12名,龙伏镇焦桥村与尚埠村分别有博士12名、7名,淳口镇杨柳村有博士5名,成为有名的博士村群。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就是从龙伏镇尚埠村走出去的。

  连日来,记者分别深入到这些博士村,探寻这里的教育“秘诀”。

  讨米也要送孩子读书

  走进秧田村罗伟平博士家时,他的母亲王解花正在地里收黄豆。王解花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小儿子还读了博士。她说,为了送孩子读书,她与老伴除了种田,还特地种了两亩冬瓜,每年养10多头肉猪为孩子们挣学费和生活费。

  “就是讨米也要送孩子读书!”该村村支书罗泽及说,在北区,像王解花这样苦心送孩子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该村罗泽润患有肾结石,干不了重活,家里全靠妻子打工挣点钱,但他家两个孩子一个考入清华大学,一个考入烟台大学。在焦桥村,瞿志民、袁喜梅夫妇靠务农、打零工生活,但他们的3个子女,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两个女儿还考上了研究生。“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瞿志民这样说。

  北大校长是他们的榜样

  “其凤,人如其名,他是一只凤凰,一只从我们这个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在龙伏镇的尚埠村,只要说到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村民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周其凤当年艰难求学的历程,并把他不向困难低头、不懈进取的精神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村民们介绍,周其凤读书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经常拖欠学费。有一次,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学校,想以此抵学费。母亲追出来,周其凤因恐慌把铜壶丢进水塘里。还有一次,母亲病得很重,弟弟哭着埋怨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成重病。周其凤听后一边哭一边跑出家门,躲进村后山林。母亲请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打鼓才找到他。就是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中,周其凤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焦桥村村民焦东华家中出了一个博士、一个重点大学大学生。焦东华说:“孩子们读中小学时,他们晚上写作业,我就在旁边陪着。”他把最简单的道理,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读书娃比谁家灯黑得晚

  秧田村妇女主任李春英的儿子也是该村大学生之一。她说,当时,与儿子一起上小学的伙伴有13个,其中有11个考上了重点高中,有9个最终考上了大学。在读中学时,孩子们晚上做作业做累了,往往会跑出门看一看,只要有伙伴家里灯还亮着,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回到屋子里继续复习功课。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肯上床睡觉的。

  “读书无用论”在这里没有市场

  在浏阳北区,谁家挣的钱多、谁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令人称道。不仅如此,村民们对于投资办学也有着极高的热情。2004年,焦桥村与塅里村合并,由于生源倍增,原有办学场所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村民们无偿捐地22亩迁址重建学校,并自发捐款,每个家庭最少也捐了200元。

  罗泽及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但是在秧田村,还没有出现一起让孩子辍学打工挣钱的现象。

  大学生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

  在四个博士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村里每考上一个大学生,村里总会敲锣打鼓上门祝贺,送上大红奖状及一到两百元不等的奖金。而从这里走出去的博士和大学生,在改善自己家庭条件的同时,也特别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在罗泽及心里就有着一本账:村里修小学,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及老板们捐了近30万元;村里修水泥路,他们捐了200多万元……在焦桥村,有两名走出去的大学生分别为村里的公益事业捐了100万元、50万元。据《长沙晚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