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网事1/7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该不该调高?
· 七宗最
· 上海会不会又当冤大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上海会不会又当冤大头?
迪斯尼巨资落沪,网友一起算算账

  2009年10月底,上海迪斯尼项目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专家推测,迪斯尼一期工程最早将在明年展开。另据报道,上海迪斯尼打算在2014年开业,迪斯尼“落沪”似乎已经渐行渐近,迪斯尼预算总投资是244个亿,超过了世博会的基建投资,到底它会给上海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上海建迪斯尼会不会得不偿失?网友不妨一起来算算账。

  先算经济账:赔了中国人买单?赚了美国人数钱?

  按照迪斯尼公司在美国本土外建园的一贯做法,迪斯尼公司只提供无形资产使用权,投资方面基本一毛不拔,数百亿元的投入全靠中国人自己掏腰包。数百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嫦娥一号”工程耗资的29倍。以今日中国的情况,是不是真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换一只“美国老鼠”所带来的快感呢?

  赚了的话,谁是赢家?

  上海迪斯尼的合作模式是香港的翻版。不管上海项目的经营前景如何稳赚不赔的主是美国人,而真金白银投入建设迪斯尼的是中国钱。也就是上海“米老鼠”的所谓品牌将等同于中国投入上海迪斯尼的全部血汗钱!不掏钱的“米老鼠”能坐收上海迪斯尼的近一半利润!上海人投资的美国米老鼠每赚一块钱,美国人的口袋里就多了三倍的钱!

  赔了的话,谁来赔?

  如回头客不多的话,上海迪斯尼的盈利前景也并不妙。除了品牌费用和管理费带来的盈利压力外,怎样吸引回头客,会是一个大难题。在迪斯尼乐园落户香港前,周边房地产价格猛涨。但迪斯尼真的来到香港后,楼市的泡沫消失了,周围的房地产非但没有涨价,反而价格下跌,只怕上海迪斯尼会因为游客太多,影响居民出行的便捷,而造成当地住宅的成交惨淡。

  然后算笔文化账:再次证明美国文化无国界?

  迪斯尼是美国通俗文化的代表,是商业与娱乐成功结合的美国“文化航母”。如果上海迪斯尼建成,那么世界上将有6家迪斯尼乐园,其中四家(巴黎、东京、香港、上海)在美国境外,而这四家中又有3家集中在东亚,而东亚的3家中居然有两家都在中国。打开地图,就会发现东亚这3家迪斯尼成“品”字形分布。作为美国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前锋,渐次切入东方传统文化的腹地,这不值得思考吗?

  再算笔人心账:富孩子的乐园,穷孩子的伤心园?

  以米老鼠和唐老鸭在中国的影响,不仅富孩子会趋之若鹜,穷孩子也会欣喜若狂。但即便是按最低标准算,其门票也不是穷孩子所能问津的。如此,迪斯尼势必会成为“富孩子的乐园”和“穷孩子的伤心园”,这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呢?有人建议,有这数百亿元,为何不投入教育?

  最后算笔民生账:房地产商们笑了,迪斯尼向左,上海房价向右?

  上海的房地产商们更高兴。尽管金融危机的海啸还在全球肆虐,尽管中国经济回暖的春天尚未真正到来,但是上海的房地产商们坚信:迪斯尼来了,商机也就来了,上海的房地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迪斯尼来了,让上海的房地产们赚得盆满钵满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

  可是,“高兴之后”,上海人开始预感到未来由迪斯尼将要引起的上海又一轮“高房价”之“痛”。用寸土寸金来形容上海土地的“金贵”一点不为过。一轮又一轮的“地王”闪亮登场,让上海成为全国房地产的“领军城市”。对于上海迪斯尼乐园带来的上海房价又一轮“疯涨”,我们正在“深切感知”。在一些人为迪斯尼狂欢的背后,我们更多的人却要为此默默“埋单”。

  听听网友怎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足以支持建个主题公园?

  中国用钱的地方还太多,在上海建迪斯尼,是锦上添花,支持西部建设或者教育是雪中送炭。

  香港迪斯尼现在都还没有赢利,为什么还要花钱再复制一个?难道这是民生工程?

  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接轨是不可避免的,在外国人进入中国而没有适合他们生活的场所,那不是一个国家的待客之道。创建一个迪斯尼还不够,要更多的创建国际性的设施才能说明中国是世界的家园。

  美国文化已经过了高峰期,80岁的米老鼠赚钱的本事跟当年已经没法比了,不看好上海迪斯尼能赚钱。

  我们老百姓盼的是“航空母舰”,不是鸭子老鼠。

  住宅的土地价格(楼板价)已经超过当前在售的商品房的价格了!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哪能不能好好发挥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作用呢?花这么多钱,就不能发扬下传统文化,弘扬下民族精神,中国的神话传说,是不是不足以支撑建个主题公园?发展论坛

  香港建迪斯尼

  也当过冤大头

  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园到现在有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呢?

  闾丘露薇撰文表示,在香港,特区政府预计说迪斯尼可以带来148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但是到现在为止,只有1173亿,比预期少了将300多亿港元。从人数说,也比原来的预期少了很多。其中原因,第一是香港迪斯尼被称为“迷你版”的迪斯尼,它实在是太小,因为香港的地非常少。另外也在于特区政府对于当时内地游客的数字出现了高估,以为迪斯尼会对内地游客造成很大的吸引力。当时对数字有很大的高估,实际上并没有产生这么大的效益。

  经验借鉴

  分成问题:当年特区政府和迪斯尼签订的协议被称为“不平等条约”。因为特区政府当初是又出钱又出力,又填海又建周边的建筑,有了57%的股权,但却没有管理权。

  基建的开销:另外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如果落户上海的话,肯定涉及到周边的一些基建的开销,包括比方说土地的平整等,这个钱到底谁来出?

  征地问题:在香港,给予迪斯尼的土地是没有人居住的,也就不存在拆迁赔偿的问题。如果真的要落户上海的话,涉及到征地的时候,赔偿方面到底是怎么来进行安排?

  摆正心态:当年美国迪斯尼公司看准了香港特区政府是求胜心切,因为在竞争这份合约的时候,也有来自像珠海、上海等各个竞争对手,但因为香港政府开出优厚的条件最终落户香港。在目前中国经济推动内需的情况下,大家期待迪斯尼为上海带来一个产业升级,但这样的心态会不会让大家在谈判的时候反而处于劣势,这一点也值得深思。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