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门内有一道古城墙,上书“东水关”三字。远远望去,古城墙巍然耸立于秦淮河之上,将这条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一分为二,内外秦淮由此分界。也是从这里开始计数,南京城里的“十里秦淮”向西绵延流淌着。
傍晚时分,东水关公园里的人渐渐多起来,人们在这里享受古旧气息带来的宁静平和,偶尔,秦淮河里驶过一只精致的游船,为这幽静平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现在的东水关公园是在明朝初年的东水关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最早建于五代杨吴时期,明初在其金陵府的基础上重新修筑。公园里留下了著名的“四古”:古河、古桥、古闸、古墙。
“古河”自然就是这条缓缓流过的秦淮河了。“古桥”指的就是建于明朝初年的古九龙桥。在东水关前,一条长约百米、宽十来米的石桥横卧于秦淮河上。古时,这座桥是从通济门进入南京城的咽喉要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永保大明朝的宏伟基业,在内外秦淮河交汇处的要道上建造了这座桥。古代以“龙”为至尊,因此取名“九龙桥”,以求此桥护好大明朝的风水。有意思的是,此后清朝康、乾二帝巡访江南时,都是从九龙桥进入南京城的。
2001年修复东水关时,保留了九龙桥的基础,桥面上重新铺上大青石,镶了80个莲花彩云雕石栏杆。栏杆两侧上方挂上了一串串大红灯笼,为青灰色调的东水关增了亮色。远望桥洞里,一只小小的渔船摇开双橹,像水鸟一样轻盈地点着水面,留下清晰的剪影。
遗留下来的古闸分为上首闸和下首闸,下首闸建于清朝,用于调节内外秦淮河的水位差。民国时,为了便于运输,又建了上首闸。现在早已没有船只通过这里了,年迈的古闸安详地躺在公园一角,静静回忆着自己的年少芳华。
古城墙的墙体是粗犷的青条石,城高约十六米,最初有三层拱券。底层拱券经过民国及解放后多次水利修整已经无法见到原貌了,但依然有过水功能。上层拱券也已经全部塌毁,只有中层拱券保存完好,虽然历经数百年动荡,几经改建,还能在另一侧的城墙脚下看到一个个藏兵洞。
顺着城墙旁的阶梯爬上东水关遗址,墙壁的砖块上,造砖人的刻字还清晰可见。水关城头上,青条石残缺不齐,凹凸得厉害,石块与石块连接的缝隙处,挤着大把黄黄绿绿的杂草。大块的石头随处可见,将这里的古旧衬出了历史的沧桑。这是一个城市厚重的底蕴,不够光鲜,却足够有韵味,于是新郎牵着新娘来到城墙之上,用这份悠远和古老来见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倚着墙头,往东看,目光穿过好似咬啮过的城墙边缘,九龙桥在不远处呼应着;回首,秦淮河从脚下延伸过去,托着一只“戴黄帽”的小游船,沿着弯曲的河道,向望不见的远方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