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柒探索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溧阳寻找“焦尾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溧阳寻找“焦尾琴”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世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四大名琴,都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由此引发出一个美妙的琴名。与前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然而,历史上真有过焦尾琴吗?吴人烧桐,蔡邕火中取木裁为琴的故事可信吗?

  经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组织专家查检史料,并多次到溧阳观山蔡邕读书台一带实地考证,多方科学论证,最终确定:溧阳是蔡邕亲手制作焦尾琴的故里。9月10日,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已正式发出文件,命名溧阳为“焦尾琴故里”。这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项空白。

  ■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通音律,善操琴,远近闻名。

  桓帝时,宦官徐璜等人听说蔡邕的才能,就向天子推荐,让陈留太守催促他到朝廷鼓琴。蔡邕不得已上路,但到了半道的偃师,就称病而归。沿途所见,激起他对当朝的不满,写下了《述行赋》,表达对统治者荒淫奢侈、百姓民不聊生的愤慨:“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这种“心愤此事”,表明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文人。回到家中,邕“闲居玩古,不交当世”,表现出不与显贵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从《后汉书》的上述记载,我们得知:蔡邕在当时已是一个闻名朝野的琴家。

  蔡邕对琴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琴赋》中的十首作品,取材于民间歌曲;他的《琴操》中的五十首琴曲,都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反映了汉代琴坛的斑斓色彩。他在《琴赋》中写到:

  仲尼思归,鹿鸣三章。

  梁甫悲吟,周公越裳。

  青雀西飞,别鹤东翔。

  饮马长城,楚曲明光。

  楚姬遗叹,鸡鸣高桑。

  走兽率舞,飞鸟下翔。

  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前十句中,每句都提出一首琴歌的名字,大多是汉代流行的民间名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也反映蔡邕作为一个有名的琴家,十分注意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这些早期的琴曲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详尽的专著,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像《饮马长城窟》《聂政刺韩王曲》《别鹤操》等,都是通过生动的民间传说,搜集整理后改编成曲,是“琴,不平则鸣”,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

  蔡邕对琴的研究颇为精湛透彻。他在《论琴》中对斫琴有精到看法:“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气。”他对奏琴也有深刻感悟:“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感激弦歌,一低一昂。”从形式和内容上,表达了对演奏的独特见解。

  《后汉书·蔡邕传》上有这么一段描述:“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之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奏琴者细微的心理反映,蔡邕睿知从琴音中认人知世,也反映对音律的认识精熟的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音乐天赋已臻圆通。是此,蔡邕不仅是“书祖”,还是“琴圣”。

  蔡邕对琴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是蔡邕的同乡,从小就随邕习琴。而瑀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都是“竹林七贤”中以琴见长者,深受蔡邕之影响。蔡邕之女琰 ,也是著名的琴家,她继承了父亲的音律天赋,从小就对琴熟知敏感。邕夜间操琴,断一弦,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邕故意又断一根,文姬说是第四弦,果然无差。蔡琰后为胡人所掳,“文姬归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胡茄十八拍》和《大胡茄》《小胡茄》这些和文姬有关的琴曲,流传了千百年。

  ■

  蔡邕,一个落难的河南才子;溧阳,一个江南的鱼米之乡。他们之间有什么渊源瓜葛呢?

  《后汉书》和《搜神记》还记录了著名的焦尾琴的故事:“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这段记叙里没有讲明地点,仅言“吴人”,那焦尾当产吴地。那么这里的“吴地”又为何地?

  《后汉书》中载:“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史书的“在吴”记之不详,那么这12年蔡邕到底去了哪里?蔡邕隐居到了溧阳。

  溧阳有座高邃山(后称盘白山、观山),峰峦独耸,钟灵毓秀,“孤峰犹自入云间”;山脚下是清波盈盈、蒹葭苍苍的黄山湖,“碧流尽处见山山”。在这秀山丽水之间,蔡邕带着全家找到了理想的家园,定居下来。

  这不是合理的想象。在官史对蔡邕的记载不甚详尽留下遗憾之时,地方志对“蔡邕读书台”的记录却是代代相传。从县志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得知,高邃山下的泰虚观前,蔡邕曾经在湖心小岛上筑台读书,留下了古邑胜迹“读书台”。而读书台上有读书堂,康熙年间尚存,嘉庆则废。

  南宋哲学家、永康学派代表,鉴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陈亮(公元1148——1194年),曾有《蔡邕读书台》二诗:“曲曲清溪映白沙,望中几树桃李花。世情不到花开处,鸡犬桑麻三两家。一拳宛在水中央,万倾湖波浸渺茫。往迹至今惟石户,樵人指点说中郎。”

  明代任启运曾作《重九游梅山、蔡台、登盘白绝顶赋略》:“……友朋指予以书台兮,曰维有汉之蔡邕。嗟尔才之洵美兮,常识夫爨下之焦桐。岂我躬之不阅兮,差离兰蕙于蒿蓬。何三府之敭历兮,迺思改乎此度也。涕国狼而自石殒兮,匪吾儒之步也。望高山而仰止兮,曰盘白之葱陇……”在这首长赋中,我们读到了关于“焦桐”的信息。

  清光绪年间浙江嘉兴知县、本县人宋璜写《蔡邕读书台》云:“中郎旧迹倚崔嵬,东汉遗碑事可猜。蔓草千年空谷遍,牧童歌上读书台。”

  从以上历代文人歌咏读书台的诗赋来看,陈亮具体描写了蔡邕读书台的环境,任启运歌颂了蔡邕的高风亮节,提到了“慧眼识焦桐”的典故;而宋璜的诗中透露出从东汉时,就有碑文记载蔡邕在此生活学习过。

  综上之述,无论是史志的记载还是文人的诗赋,都无可争议地揭示了一段史实:蔡邕逃亡到吴地,一直隐居在溧阳。

  ■

  在溧阳至广德239省道大溪段,高邃山(观山)迎面秀立,左侧平畴田野里,一座孤峰遗世独耸。山不在高,有圣则名,这就是蔡邕读书台。

  黄山湖在光绪年间尚碧波万倾,后来湖面缩小,随着大溪水库的修建,古湖早变成了良田。读书台上树木葱郁,草棘茂盛,约有六七十亩面积,山头松竹间立,杂树生花,蔓草没径,但仍有一块平地,竹丛中有房基墙脚遗存,这应该就是“读书堂”的遗址了。西边山脚处,有“溧阳市文物保护点”的碑石。

  读书台的南面,一箭之遥是泰虚观所在的陆家边村,北边一箭之遥是前山脚下的中埝前村、下马滩村。陆家边村向东,观山北麓,在原百货公司仓库墙边,有一块平地,翠竹青青,杂草丛生。拨开草蔓,有房屋的墙基清晰可见,村民都知道:这就是蔡伯喈的旧居之地!问其来由,都说是听上代老人讲的。附近村上的农民,随便问上一个,都能讲出一段关于蔡伯喈的故事。他们都非常肯定地讲:蔡伯喈父亲的坟就葬在前山上,蔡父睡的是铁棺材,已沉到山中融为一体了。

  南宋陆游曾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在读书台附近的大溪、新昌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蔡邕的民间故事。

  蔡邕携全家避乱隐居溧阳,山村里就经常响起了琅琅书声和琤琤琴声。村民们知道伯喈先生有学问,书法又好,于是逢有节日嫁娶,都请他写字。蔡邕对村民们的请求是有求必应,贴纸赔墨,而对有钱人则不然。一位有钱的财主慕邕之才名,前来求字,伯喈顾自操琴,不爱搭理。恰在此时,文姬前来告知家中已无米断炊,财主马上搭话,只要蔡中郎肯赐墨宝,米马上送到。蔡邕眉头一皱,看看文姬,无奈地摇摇头,只得提笔给人写了副对联,以解无米之困。财主欢天喜地拿字走了,回家把对联挂在中堂。但没过几天,那副对联只剩下两张白纸,字没了!村民们都说,蔡伯喈的字是活的,夜里都化作龙凤飞走了。

  文姬到溧阳,方七岁,在高邃山脚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一天,父女正在读书奏琴,蓦然听到邻居灶膛中大段的柴火燃烧后发出清脆的噼啪声,蔡邕赶紧对女儿说:“这是块做琴的好料啊!烧掉太可惜,我们赶紧把它救出来吧!”两人急忙跑到正在做饭的邻居家,求到了那段烧着了的桐树,用水浇灭,搬到家中,制成了一端已烧焦的古琴。文姬十六岁时许配给卫仲道,出嫁时村民们都来道喜。嫁女儿前,蔡邕问女儿要什么做嫁妆,文姬说:“就把这张焦尾琴让女儿带去吧!弹起它我就会想到爹娘,想到溧阳。”

  “往迹至今惟石户,樵人指点说中郎。”丰富的民间故事,口口相传,代代相袭,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蔡邕在溧阳生活的点点滴滴。

  ■

  在我们通过史料诗赋和民间故事,探寻到了蔡邕隐居溧阳的行踪遗迹后,疑惑还是存在:吴人燃薪、木裂声传、邕取焦桐斫琴的故事可信吗?它是不是人们的杜撰?溧阳有无斫琴的良材?焦尾琴产生于溧阳的说法能成立吗?焦尾琴后来又去了哪里?

  在探究焦尾琴产地的同时,我想有必要读读蔡邕隐居之地的环境和他的创作。蔡邕隐居之地,山清水秀,背依高邃山,门临黄山湖,不远处的中江是古长江由芜湖流经震泽(太湖)的入海通道,这也是“亡命江海”的由来。他在此期间,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宋人朱长文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此言甚是贴切。

  在溧阳的自然山水中,到底有没有斫琴的桐木呢?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从古至今都有!

  明朝溧阳诗人任启运曾赞蔡邕“嗟尔才之洵美兮,常识夫爨下之焦桐”,指出了“蔡台”附近“出焦桐”的史实,而在观山、前山的林间,生长着成片的青桐树。青桐,质地疏松而韧软,不宜做房料和打家具,村民们都多伐来烧火做饭。读书台附近林木茂盛,树种很多,榉、榆、松、槐都有,而千百年来村民们传下一个很自然的习惯:成段地烧青桐!

  溧阳建设局原副局长夏尧楠,今年已是八十高龄,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农林干部,在资源调查中走遍了溧阳的大小山村。在读书台周围的陆家边、埝前村、下马滩村,夏尧楠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村民们砍来村前屋后的粗大青桐树,锯成段丢在灶膛内当柴烧,常常有裂帛炸膛之声,联想到当年蔡邕取焦桐制琴的往事,他认为“焦尾琴”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信口胡编,乡民们延续千年的生活习惯,却是“焦尾故里”在溧阳的最好佐证!后来,由于“大炼钢铁”的滥伐和人口稠密的肆砍,粗壮的青桐林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

  2009年4月的阳春,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副会长毕可炜先生和舒云女士,专程前来溧阳考察蔡邕读书台遗址。在查看了相关史料和拜谒了读书台后,他们还到周围山村采风,向村民询问蔡伯喈的往事。在寻访了蔡邕“幽居”遗址后,大家又在高邃山下寻找青桐。同行的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制琴委员会专家委员、扬州制琴名师张玉新,在山坡上发现了几棵青桐树,虽只有拇指粗,但大家已是十分激动,这从实物上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溧阳自古至今一直产有制琴良木——桐树!不仅如此,当专家组一行绕到原黄山湖的对岸的下马滩村,又在前山脚下发现了整整一大片青桐树林!说明青桐树种在这一带分布较为广泛,且生长极为茂盛。

  毕可炜副会长说:“经过查阅史书和实地考察,我们初步可以肯定地说:溧阳就是当年蔡邕避难江南的隐居之地,焦尾琴产生在溧阳之说,基本成立!这是中国古琴界的一大发现,也是一件喜事!”舒云副会长说:“为了寻找焦尾琴,我两次来到溧阳。溧阳市的领导和专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我们提供了这么详实的历史资料,令人感动。而今天我们在实地又找到了人证和物证,令人激动!发现焦尾琴故里这件事,怎么说都是一件大事!值得琴界重视。蔡邕读书台是一个圣地,每个琴人都应该来朝拜!每位有心于琴文化的人,都应该为此尽心尽力做点事情!”

  专家的肯定,似乎在说明我们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专家们又从溧阳提供的清代嘉庆《溧阳县志》中找到有关焦尾琴的线索:“友朋指予以书台兮,曰维有汉之蔡邕;嗟尔才之洵美兮,常识夫爨下之焦桐……”蔡邕与焦桐,使专家们悟到,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随后,专家们又在读书台遗址附近找到了制作高档古琴选用的青桐树。

  至此,溧阳具备出产焦尾琴一切条件,溧阳就是焦尾琴故里已可定论。9月10日,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已正式发出文件,命名溧阳为“焦尾琴故里”。这填补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项空白。

  通讯员 邓超 朱洪伟

  快报记者 周青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