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更换教育部长高度关注,对去任者没有给很多的掌声,这些可以看成对新任部长的一种期待,但更准确地说,它应被视为对国家教育制度深层变革的呼吁。
现在,周济的身份已经是“前教育部长”。从教育部长到前教育部长,周济的转变发生在几天以前。这个变化,成为舆论议论的一个热点。
我们还无法猜想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新职上,周济能够做出些什么。事实上,人们也很少有兴趣了解周济在出任教育部长之前做过些什么。这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学者、官员、教师……人们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周济的职位变化引起巨大舆论反应,仅仅因为他是教育部长,而近几年,人们对教育有越来越多的话要说。
当然,有话要说,也可以通过给新任部长热情寄语的方式来说啊。但我想,时代真的是在变化的。过去,人们会“团结一致向前看”,“过去的就过去了”,对以前有话说,对现在有话说,都会说成“希望”、“寄语”、“期待”等等。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人们要表达对任何事务的真实看法。
我想起“政声人去后”这个老话。怎样算是“人去后”,去世以后,去职以后?人是在历史环境下做事的,所以一个官员主管的事务是否让人满意,未必是官员可以全部负责。但是,人们评价一个人,也未必会做超出历史环境的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看官员在可做的范围内是否做到,以及做了些什么。
现在周济是在“去职以后”的状态,“政声”又如何?周济会心有所感,大家也已经看到,人们在表达对教育问题的太多意见。这些问题其实一直不曾离开人们的关注,从高等教育到中小学教育,从教育费用问题到教育内容,从招生到就业,从后勤保障到教学科研,从民办教育到国立教育,从学术风气到管理制度……我不知道还有哪些方面不是讨论的话题,也不知道哪些方面可以说是称心如意。
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并非一日形成。有些问题是迁延日久,人们希望的是改变;有些问题是新近形成,人们希望省悟;有些问题是制度铸成,人们希望看到变革的希望;有些问题是教育本身的举措不当,人们希望看到正当的态度。
也许,在中国,任何一个领域里面的问题,都可以这样来认识。那么,人们对相应领域的主事者,所要求的是一方面让人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另一方面不要弄出新的问题,而且具有省悟问题的能力。
我不能不说,即使如此,人们对教育官员的关注,还是超出了很多其他领域。其他领域,一个官员的来去可能主要是相应领域里面的焦点,而教育不然,这是因为教育本身具有社会的全域相关性。
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教育这样,与“未来”紧密联系。这里面既有每个人的未来、家庭的未来,也包括国家的未来。如果说对教育有不满意,那么不同的人所关注的角度也绝不相同。具体到当下,普通人关注的主要是教育费用问题,孩子能够安心上完学,而高等教育收费、中小学择校和外来人口借读所产生的费用,与人们的期待产生了反差。社会关注的是教育是否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学校教了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教,这主要对应于教育中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学生与教师是否得到了尊重等等。而国家在意的,主要是是否收获“有用之材”,最高目标,在于出大师、出成果、出一流大学。这些关注点并不一致,其间某些方面甚至并不同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学生、家长和社会还是国家,似乎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这就是教育问题变成各方面共同焦虑的原因。
肯定还是有很多数据、很多例证,说明近些年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无法回避的是人们对教育的不满意在增长。从来,数据和例证无法替代人们的感受,虽然那些看起来更加“合理”,但人们的感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并非政治套话,即便在选举社会,它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人们对更换教育部长高度关注,对去任者没有给很多的掌声,这些可以看成对新任部长的一种期待,但更准确地说,它应被视为对国家教育制度深层变革的呼吁,也是对教育行政系统工作变革的瞩望。教育部长作为最高教育长官,对上,是执行国家教育制度,对下,是管理全国教育事务。促成国家教育制度变革,虽难望必成,但努力必至;管理全国教育事务,权力在手,须去好大喜功之心,勿刚愎自用。教育使人自由、智慧和文明,教育管理也必须以自由、智慧和文明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