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论坛上进行主题报告
“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所学校成功、每位学生成功’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使命……”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参加“第五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时做了充满人文关怀的主题报告。11月1日—4日,由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苏州市教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五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隆重举行。活动期间,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卡塔尔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及教育机构代表和中国200多名中小学校长、部分知名大学代表们就“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管理”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及思想碰撞。
亮点:加入实践不仅停留在理论探讨
与前四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相比,本次论坛又出现两个新亮点。本次应邀入场交流的国内基础教育校长代表中,除了辐射江苏省内学校外,上海、浙江、安徽等长三角一带的学校校长代表也加入其中。在形式上,本届论坛在保持往届先进教育理论探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现场还加入了实践环节。开幕式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学术指导委员会还与澳大利亚中学校长联合会,澳大利亚、美国独立学校校长联合会等签署合作协议,此举意味着未来这些国家的学校之间将可以开展学生互访、教师培训和交流、共同研究开发项目等。11月3日下午举行的国际合作项目推荐会更是吊足了中外学校校长们的“胃口”。尤其是国家举办的孔子课堂项目、苏教国际的交换生项目,活动现场,8所国内中小学校长和5所国外学校校长当场举手表明愿意“结对子”。
■专家观点
课程设置应是变动的、学习评价应是双向的
论坛首个重量级嘉宾英国教育部学位课程及设置委员会主任苏·霍娜博士从英国政府制订政策、学校开设课程及学生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演讲开始,她就强调了从孩子未来发展角度,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评价体系应是变动的。“英国中小学可以选择采用任何课本,同时还会和本地的大学甚至企业讨论需要为孩子加强哪些课程和能力的培养。在英国政府制订有关国家课程等方面教育政策时,学校、学生也可以参与讨论,从而更加理解政策出台的原因并有效推广实施。”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英国教育部在结合孩子适应社会变化和家庭变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评价要素,如2007年在课程设置时就增加了三项即个人幸福、经济福利和公民权。通过这些,帮助孩子们从身体健康、关系情感处理、未来职业发展、责任和权利几个角度提升。
为了帮助在场的听众更好地理解英国学校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苏·霍娜博士特别播放了幻灯片,“如果有100个学生,我们会为教师、学生各制作一张表格,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就近期内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半年或者一年就各自评价要求,两张表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100个学生的轨迹跟踪表:蓝色表示进步快的学生、紫色表示进步一般的学生、橙色代表原地踏步的学生、棕色表示需要特别加强的学生。通过轨迹跟踪表,学生和老师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努力。”
发掘学生主动健康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发展
为了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制度建设是重要环节之一。中外教育专家们各自就调查研究成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杨小薇教授就中国50所典型学校的调查指出:“现在学校都开始关注以学生为本,然而不是学生所有的需求都应满足,学校更应关注和满足学生们主动健康的需求。”同时,杨教授还以上海闵行4中“领育制”为例,形象展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制度建设典范。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布莱尔·马斯科教授通过对比的方式介绍了“集权式”校长作风和“协同式”校长作风的利弊。从而指出校长应在学校内营造一种协商、民主的氛围,学校校长权力下放、有效分配制度将必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次论坛年龄最长,也是最后一名演讲嘉宾是来自南京大学的桑新民教授,然而桑教授为嘉宾们带来的却是全球化思潮下学校应如何建立跨时空学习舞台、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深刻启示。尤其是桑教授介绍的来自广东省一所农村小学、韶关执信小学从2000年起就参加互联网学习的故事,更是感染了在座的众多嘉宾们。快报记者 戴明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