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黑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从违建房到出租屋,他们上演翻版
黑冰
  

  ■一群80后

  ■两个司法学校毕业生

  ■网上自学制毒工艺

  ■60公斤K粉获利60万

  几年前,一部叫《黑冰》的电视剧风靡一时。剧中,我公安干警与狡诈的毒枭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今天,一群80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多弄钱!在两个司法学校毕业生的带领下,上演了一出翻版《黑冰》。

  他们从网上下载了制毒的工艺流程,随后又拜师学艺,学到了一手制造高纯度氯胺酮(K粉)的手艺。从2008年3月至10月,这伙人用易制毒化学品,一共制造了60公斤的氯胺酮,并全部贩卖了出去,非法获利60余万元。近日,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2008年10月14日,江苏金坛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金坛市金城镇某小区605室的几名年轻人形迹非常可疑,不知道在干什么事。接到举报后,金坛市公安局组织人员展开了秘密侦查,结果发现605房间里摆放了许多化学仪器,而这很有可能是用来制造毒品的!这几名年轻人有制毒的嫌疑。

  10月18日,常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赶赴金坛,并迅速成立了专案组。为了不打草惊蛇,专案组在小区设立了固定的观察哨和流动的观察哨,对出入小区605室的可疑人员进行24小时的全天候监视和守候跟踪。

  2008年10月24日,经过细致摸排,在摸清楚涉案人员的整个网络后,指挥部决定收网布控,分别在常州、镇江等地实施抓捕。10月24日中午12时许,专案组在常州一家酒店,将正在就餐的主要犯罪嫌疑人陈冬抓获。

  随后,专案组又连续出击,抓获涉嫌制造和贩卖毒品的犯罪嫌疑人12名。让警方诧异的是,这些犯罪嫌疑人清一色的80后,而且其中一人还是1990年出生。这些年轻人是如何聚到了一起,又是如何学习制造毒品的手艺?随着案件的深入,真相得以揭开。

  谁在制毒?

  他们

  605房间的

  一群80后

  谁是“带头大哥”?

  他俩

  司法学校的毕业生

  当陈冬和杨凯两名主犯纷纷落网的时候,办案人员非常惊讶,他们竟然是江苏某地级市一所司法学校的毕业生。

  当初

  上学不好好读书

  陈冬和杨凯在学校的时候关系就处得非常好。但是,他们却不好好读书,只顾着玩,毕业之后,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各自回到了老家。

  但回到镇江老家后的陈冬,却不再为工作的事情发愁,因为他迷上了赌博,总是幻想着能在赌桌上成为富翁。结果,他把父母给他的生活费输了个精光。赌徒的心思都一样,输了钱后总想扳回本钱,于是陈冬开始借高利贷。他连本带息欠下了一屁股的债,整天在外面东躲西藏,以避开讨债人的追踪。

  2008年3月份,陈冬接到了杨凯的电话,说司法学校的同学在南京聚会,邀请他参加。陈冬正好缺钱,想趁机向老同学借点钱救急,于是立马赶到了南京。这次同学聚会都是杨凯埋单,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现在这么有钱,陈冬非常羡慕。

  见陈冬一副落魄的样子,杨凯打算拉好友一把。聚会结束后,杨凯偷偷告诉陈冬,其实他有这么多钱,全都是贩毒得来的。“想不想和我一起发财?”杨凯试探着问。陈冬的脑子里装的都是怎么能赚到钱好去还高利贷,于是毫不犹豫地说:“你带我一起干吧!”

  如今

  “用功”学习制毒

  杨凯把陈冬带到了自己的家。杨凯的家在5楼,楼顶上又搭了一个违章建筑。而就是在这个违章建筑里,陈冬看到了许多瓶瓶罐罐的东西,还有许多白色的结晶体。

  “这是我用来制毒的工厂。”杨凯得意地带着陈冬参观自己的“工厂”,“现在市面上的K粉价格这么高,从中抽头的人太多了。我自己制造,利润才能保障啊!”随后,杨凯又叫来一个朋友李华,指着陈冬说:“现在你们两个就在这里负责制造毒品。”随后杨凯又交代李华,让他把制毒手艺教给陈冬。

  后来陈冬才知道,杨凯的这手制毒手艺其实是从网上学来的。学到了制毒手艺后,杨凯再手把手教给李华;现在,陈冬又成了李华的学生了。想到自己以前的同学如此有神通,陈冬对杨凯非常崇拜。

  陈冬在学校的时候从来不把学习当一回事,但在学习制毒方面,却特别“用功”,把杨凯和李华交代的每一句话全都用笔记录了下来:要把盐酸羟亚胺和另一种化学品放在一起加热到180℃,停止加温后,再放在真空泵里抽油脂,然后再过滤……经过10多道工序后,K粉就被制造出来了。

  单干

  做“大生意”赚大钱

  学会了制毒手艺后,杨凯专门为陈冬在南京租了一套房子,让陈冬带着人在房子里制毒;制造出毒品后,再交给他去贩卖。杨凯则时不时地给陈冬三四千元花花。就这样过了近一个月后,陈冬觉得再为杨凯打工实在太亏了,自己已经学到了手艺,完全可以单干。

  于是,陈冬在南京找了一个房子,从网上购买了整套的制毒设备,还通过网络和一个盐城籍的贩卖盐酸羟亚胺的人接上了头。他根据学来的“技术”,果然也制造出了K粉。

  毒品制造出来了,但没有销路就赚不到钱。于是,陈冬去酒吧等地探点,专门和吸毒的人交朋友,随后就向他们推荐自己制造的毒品。但是,吸过他K粉的人都对质量不满意,“吸了那么多,一点反应都没有。”

  陈冬于是改良了他的制毒工艺,哪怕制造出的毒品少一点,也要让K粉的纯度高一点。随后,他又拿出25克毒品,免费让朋友品尝。这一回,毒友们感觉满意。过了两天,一个吸过他毒品的人打电话给陈冬,说要一公斤毒品。但陈冬手里的成品没有这么多,于是他在毒品里掺了一些盐或者白糖,竟然也顺利过关。

  有了提供原料的上家,又有了吸毒的下家,陈冬的制贩毒“生意”开始运转起来。

  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陈冬还招聘了一些人,为他制毒和贩毒。但是有一天,陈冬的父亲来南京看他儿子,结果发现儿子的房间里堆放了那么多玻璃仪器,虽然他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但知道儿子肯定没干好事,于是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

  陈冬没有办法,只好转移制毒地点,他来到了常州的金坛,并租了一个房间,和同伴们进行制贩毒的“大生意”。但很快,他们制毒的行踪被警觉的群众发现。

  陈冬向办案人员交代,40公斤的盐酸羟亚胺原料,到了他们的手里,一般可以制造出18公斤左右的K粉。陈冬购买盐酸羟亚胺,每公斤价格约在1000~1200元;而一公斤K粉的价格是12000元左右。按照10公斤原料能制造5公斤毒品计算,利润空间大约在5倍上下。

  如何管住

  易制毒化学品

  近日,陈冬等13人因涉嫌贩卖、制造毒品罪出庭受审,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即将作出一审判决。据记者了解,除了陈冬等13人因制造和贩卖毒品被追究刑事责任外,出售盐酸羟亚胺等化学品的商贩也将被另案处理。

  据悉,盐酸羟亚胺等化学品虽然在工业、医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化学品也常常被犯罪分子所利用,用来制造K粉、冰毒等毒品——这些化学品就是警方称的“易制毒化学品”。

  “现在海洛因缴获得越来越少了,而氯胺酮、冰毒等新型毒品却有增多的趋势。”江苏一位长期从事禁毒工作的民警告诉记者,制造新型毒品的原材料都是最基本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甲苯、丁酮等等,这些材料,几乎每个化工厂都能生产。

  对于“易制毒”化学品,江苏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2006年10月,江苏省有关部门出台了《江苏省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实施细则》。有些地方甚至由政府牵头,成立“易制毒化学品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自律,来防止这些化学品无序扩散。

  如苏州市政府就于2005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类似行业协会。协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80家会员单位,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600多家。协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对生产的所有化学品都进行严格监管与控制,“比如硫酸企业,这个月生产了多少,都用在了哪里,必须一一登记,只要有1吨硫酸去向不明,就要给予价格10倍以上的罚款。”这种管理机制,可以让江苏无毒可制,是一个根本的举措。

  据悉,目前江苏已经有近2万家登记生产、经营、使用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没有发现易制毒化学品直接流入非法渠道用于制造毒品。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快报记者 朱俊俊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