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王玉龄还记得她和张灵甫的那次争论。她认为中国人自己打自己,没有必要,应该放弃。张灵甫认为,军人应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19岁的王玉龄说不过丈夫,他可是北大和黄埔的高材生,名震四方的抗日名将,他有自己信仰的一套,任凭谁说,也不会改变。
王玉龄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争论过后不久,丈夫就战死了。那是1947年5月,国共双方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孟良崮。王玉龄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本版摄影、翻拍 快报记者 施向辉
王玉龄和张灵甫的结婚照
年轻时的王玉龄和幼子
张灵甫的这张字条(右下)已经陪伴了81岁的王玉龄62个年头
张灵甫的结婚礼服是临时借来的
2009年一个秋日的午后,在上海襄阳南路的大可茶馆,记者见到了已经81岁的王玉龄。她梳着精致的发型,脸上画着淡妆,说一口带着湖南腔的普通话。岁月把一个曾经美艳逼人的女子,变成了满脸温和与慈爱的祖母。
说起过去的一切,王玉龄一脸从容。岁月荡平了相思,留给她的,唯有一帧帧定格的照片。那是1945年的秋天。照片上的王玉龄正值17岁青春妙龄,洁白的婚纱把身高近一米七的她衬托得宛如仙女下凡。身穿一身雪白西服的张灵甫站在新娘旁边,高大儒雅,眉宇间踌躇满志。
42岁的张灵甫,刚刚被蒋介石委任为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南京警备司令是个什么官儿?就是蒋介石的御林军,他把整个身家性命都交给张灵甫了。升京官、娶娇妻,双喜临门,前途一片大好,张军长怎能不踌躇满志?
婚礼当天的情形,王玉龄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前一天晚上,从南京坐火车到上海。大概早晨6点到上海,一到就忙开了。”买花、买首饰、买衣服、买鞋子。当时的上海,各种商品供不应求。王玉龄去试鞋子,非大即小,“于是,只能买大一号的,那鞋子穿在婚纱里,一不小心就崴到脚。”和新娘子相比,新郎显得更匆忙,“他在婚礼上的礼服还是临时借来的。”
“妈妈曾经坚决反对我嫁给张灵甫”
张灵甫是蒋总统的红人,军界奇才。然而,几个月前,正是为这个原因。王玉龄的妈妈坚决不同意女儿和张灵甫交往。
“那是1944年,湖南大部分地方还被日本人占着,我跟随家人逃难到沅陵,在一所学校读书。”也不知道是谁,向远在重庆的张灵甫介绍了王玉龄。于是,张灵甫就不远千里跑到湖南来看王玉龄。可惜,王玉龄已经转学去了贵阳,张灵甫怏怏回到重庆。
很快,抗战胜利了,王家迁回到长沙的家。天涯何处不相逢,张灵甫居然也来到了长沙。
在介绍人的百般用计下,张灵甫终于在一家理发店第一次见到了王玉龄。“那天,我正在理发店洗头发。忽然有辆汽车在门口停下来。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张灵甫。”正在洗头发的王玉龄背对着门,张灵甫通过镜子才能看得到她。“他使劲盯着镜子看,我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王玉龄没想到,就是她这一瞪,激发了军人的斗志。“结婚后,先生告诉我,就是我那天一生气,让他下定了追求到底的决心。我要是一笑,他反而会没了兴趣。”
攻势就此展开。深谙战术的张灵甫,很快就搞掂了王家所有的人,除了王玉龄本人和她的寡母罗希韫。母亲深知,把女儿嫁给一个在地狱门口徘徊的职业军人,幸福的几率几乎为零。然而,架不住亲朋好友左右劝说,更重要的是,眼看着抗战已经结束,接下去就该是幸福和平的日子了。一番犹豫后,罗希韫答应了这门婚事。母亲答应了,王玉龄自然也没话说。不过,直到结婚,张灵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7的王玉龄还是懵懵懂懂。
张灵甫杀前妻传闻真相
张灵甫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关于他的传说实在太多了,其中最骇人的大概要属“杀妻案”了。据说,张灵甫年轻时性格多疑,爱吃醋。有一次,听说妻子吴海兰对自己不忠,他就匆匆赶回家,开枪打死了吴海兰。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杀妻”版本一直广为流传,不过,在王玉龄眼里,这个传闻却很荒唐。
“刚结婚时,我也听人家说了这件事,我还天真地向先生求证。他只说吴太太拿走了他的东西,不肯多做解释。”张灵甫去世后,通过和老家亲戚的书信往来,王玉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实际上,吴海兰是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取走张灵甫的文件。时间长了,张灵甫有所发觉。有一天,张灵甫又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他认定是吴太太拿走了,就非要她交出来。可是吴太太脾气倔强,任凭张灵甫怎么叫喊,硬是一句话没有。
当时张灵甫正带着妻子和女儿回陕西老家探亲。他们在亲戚家借宿一晚后,第二天就去乡下。回乡下的路上,要经过张灵甫母亲的坟墓。每次,张灵甫和太太都是很远就下马下轿,走到母亲坟前磕头。可是这天,吴太太心里生着气,没有下轿。一家人就在这种沉闷的气氛里回到了家。进了客厅,张灵甫两眼死死盯着吴太太。想到吴太太对他的态度,让他脊背发凉,可是吴太太仍旧一言不发。征战沙场的张灵甫顿起杀机,他掏出手枪,扣动扳机打死了吴太太。
犯了人命的张灵甫被关进了南京老虎桥监狱,等待他的似乎是死路一条。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国家需要将才,蒋介石趁机放了张灵甫。1937年7月的张古山,张灵甫一战成名。
他带我骑马绕着紫金山狂奔
42岁以前的张灵甫,王玉龄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在他们携手的那一刻,她知道,他是她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婚后,张灵甫和王玉龄把家安在了南京城西华门二条巷的焦园一号。王玉龄在南京人生地不熟,她本身也不热衷交际,所以就安心在家读书。张灵甫特地请了个美国老师,天天到家里来教她学英语。蒋介石曾经询问张灵甫会不会英语,张灵甫就回答:“我不会,但是我太太英语很好,我正在跟她学。”
实际上,张灵甫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学英语。即使再忙,张灵甫也不会忘了心爱的妻子。他有时候会带她到74军军部去。当时的情景,王玉龄历历在目。
“74军军部在卫岗,以前,宋美龄在那里办了一个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抗战期间学校搬走了。抗战胜利后,这里就做了74军的军部。”作为军长夫人,王玉龄是责无旁贷的女主人。夏天的晚上,她让人在院子里摆上桌椅和水果,邀请军官们的家属一起来看演出。“我们74军,有自己的文艺表演队。表演队的导演是龚家龙。龚家龙曾是有名的电影小生,人长得很帅。后来无声电影变有声了,龚家龙讲一口地道的南京话,适应不了新形势,于是,他改行到了74军文艺表演队,带着一帮女孩子,排练了好多的节目。”
半个世纪后,在围着地球兜了大半个圈子后,王玉龄又回到了南京。她来到卫岗,进了熟悉的大院。74军的办公楼还在,他们旧时聚会的广场还在。但是里面的人,都是解放军的文艺工作者们,她一个也不认识。对方邀请她晚上看演出,她礼貌地谢绝了。她更想看看,那些当年骑马走过的地方,是否还依旧?
张灵甫喜欢骑马,他也怂恿妻子骑。他们骑的是剽悍的日本战马,跑起来风驰电掣。张灵甫在前面跑得开心,后面紧跟着的王玉龄却是心惊肉跳,生怕自己被马掀翻到地上。好在,渐渐的,在张灵甫的带领和护佑下,王玉龄的马术也日益见精。
她喜欢这样的日子。只是,这种幸福得像诗一样的日子,实在太短暂了。
贴身参谋带来遗书说张灵甫杀身成仁
内战打响了。作为蒋介石的王牌悍将,张灵甫再次被派上了战场。
1946年底,张灵甫带兵和解放军在苏北打仗。战争的空隙,张灵甫把怀着身孕的爱妻接到前线。
“他不停地打前站,打下一块地方,就交给其他军来守。我当时就笑他,说他太笨。每次,好差事都是被别人抢走,他拿到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在打涟水之前,参谋总长陈诚打电话给张灵甫,说打完这一仗,就让74军好好休整。然而,一仗结束,陈诚那里却没了音信。张灵甫主动打电话给陈诚,陈诚的回答是——这个时候,你们怎么能休整呢?
张灵甫打电话时,王玉龄就在旁边,她听见丈夫对着话筒吼叫:“你是总长,你怎么能不讲信用!你可以对我不讲信用,但我该怎样对我的部下讲!”
就在这种情况下,几个月后,张灵甫带着74军上了孟良崮。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死在了孟良崮。这一天,南京城里,王玉龄和张灵甫的儿子刚满十天。王玉龄忙碌着、喜悦着,对丈夫的死浑然不知。在后来的无数个日子,王玉龄时常恍惚:“八年抗战,打了无数的仗,他都活了下来,我不相信他会死。”
张灵甫死后,他的贴身参谋被解放军捉住,几个月后又释放了。这位姓杨的参谋回到南京,就直接来找王玉龄了。“那一天,杨参谋来到我家,一进门就跪倒了。他说,几个月前,在孟良崮上,军长杀身成仁。杨参谋还带来了先生写给我的遗书。”看着张灵甫熟悉的笔迹,王玉龄一下子就晕过去了。到现在,王玉龄还能一字不落地说出遗书全文:“……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有人说张灵甫是被解放军击毙的,对这个说法,王玉龄坚决反对,“我先生眼见突围无望,不愿做俘虏,就自杀身亡。遗书上说得清清楚楚,而且根据我的了解,他的确是这样的人。”
我家的后人不问政治不从军
张灵甫死后,有人告诉悲痛中的王玉龄,蒋夫人宋美龄要接见她。王玉龄去了,结果,她和其他几位夫人等了很长时间,宋美龄都没来,后来,一位政府的官员出面,说蒋夫人身体不舒服,让她们先回去。因为这个原因,王玉龄坦陈:“我后来和宋美龄一直没有往来,虽然,我的伯父算起来还是她的义兄。”
1949年,王玉龄带着妈妈和儿子到了台湾。
在台湾,和她一样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太太不在少数,日子过不下去,那些太太就去找蒋介石和宋美龄,当局则允诺给她们一点救济。这样的救济,王玉龄不愿意要,她不能给先生的脸上抹黑。
“好在,姨爹孙立人常常帮我。”说起往事,王玉龄总感叹自己运气好。孙立人是当时的“陆军总司令”,他夫人是湖南人,和王玉龄家是亲戚,王玉龄称她为姨妈。不过,孙立人夫妇的热心无法医治王玉龄心中的伤口。最终,王玉龄决定远赴美国,开始新的生活。
24岁的王玉龄到了美国,她随身带着张灵甫的照片。照片背后贴着张灵甫写给她的字条:“谨以此照赠给我极亲爱的玉妹,并祝玉妹健康幸福无疆。”接下来,打工、上学、找工作、接来妈妈和儿子。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她把一家人安排得稳稳当当。
王玉龄在美国打拼的头几年里,在台湾的孙立人夫妇,处境急转直下。“我离开台湾后不久,姨爹被蒋介石软禁,失去一切职务。他被软禁达27年,以前我去台湾,也不敢去看他,怕人家又盘问他,让他烦恼。”
先生和姨爹的遭遇,让王玉龄对政治和军队心生厌倦。“我儿子从美国的大学毕业后,做了商人。我的孙子现在在美国读书,学艺术。我家的后代,不问政治,也不做军人。”
周总理对我说:我这个老师没有当好
上世纪70年代,王玉龄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假期中,她常常取道香港到台湾探亲。“那次去香港之前,一个朋友约我到澳门见面,我答应了。到了澳门,朋友又建议我去广州看看,就这样一路看呀看,最后居然就坐着飞机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有一天,接待人员说要带她去吃午饭。让王玉龄没想到的是,那天的东道主,居然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当时已经生病住院了,特地出来招待我。席间,周总理对我说,是他这个老师没当好,没把张灵甫争取过来。”周恩来当年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张灵甫正是黄埔的学生。周总理这话,王玉龄一下子就听明白了。她感慨万千:“这一次,是来对了。国民党和共产党曾经打过仗,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们早该放下芥蒂。如果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我先生他们那一代人的血就没有白流。”
来过北京之后,王玉龄的心就被牵绊住了。此后,她几乎年年来。来了就各地走,各地看。1996年,已经退休的王玉龄带着母亲、儿子、儿媳回到大陆。落叶归根,按照母亲的心愿,他们在长沙安家。母亲过世后,王玉龄又定居上海,如今,她是儿子公司的财务总监。
独立、自尊、果断,自从张灵甫走后,62年,王玉龄一直都是这样。纵使阴阳相隔,这一生,王玉龄的爱人只有张灵甫,她对他的称呼永远是——“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