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新闻/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试了30多次,还是登录不上去
· 法案未通过,原因要说清
· 从“研究生跳楼”看高校人文精神
· 铭记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
· 钱老离去,后学不应惟仰望
· 考生还得符合这些等级要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钱老离去,后学不应惟仰望
  今天的人们已无须讳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并不拥有良好的科学氛围,更不存在可与美国媲美的研究设备和条件,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所取得的成就,才具备更加灿烂的成色;今天的人们也无须讳言,倘留在美国,留在冯·卡门身边,钱学森在专业学科领域里也许会取得更多突破,获得更多的国际声誉,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的选择才格外令人敬佩。

  今天中国的科研条件、开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但今天的中国科学界也好,“海归”科学家也罢,是否也能有前人般的执着?是否也能取得堪与前人媲美的成果?

  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觉得,钱学森等一代大家不论科学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的。事实上并不然,钱学森早年毅然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固是主要因素,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歧视、打击和排挤也是重要原因,他思想的演进、升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来人同样可以通过思考、磨练,达到前人的思想高度;至于科学本身,正如牛顿所言,伟大科学家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的高度,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可以站在钱学森等前辈的高大肩膀上攀登,只要努力,就能够,也应该达到更高的高度。

  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我,经常在收音机的学生科普栏目里听到钱学森的声音,对于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当时已年逾七旬、功成名就的钱老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地予以解读,并毫无架子地和学生听众交流。更小的时候也读过钱老的科普文章,语言浅白,文笔生动,不仅是科普的好材料,也是相当优美的文字。不仅钱老,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如在钱老故乡杭州成就盛名的茅以升,也同样具有科普精神,与普通人、青少年沟通的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今天的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大师们相继逝去,对于他们,后学不应惟仰望,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学森们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取法他们的学术和人文精神。(陶短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