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隔扇门、红木雕花架子床、铜手炉……去过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市民一定见过这些物件,这些藏品原汁原味地重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日前在南京市馆藏文物定级工作中,民俗博物馆里6件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的藏品得到专家们的青睐和认可,被定为二级文物。不过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民俗味儿很浓的象牙小人就落选了。
寓意“连生贵子”的象牙娃娃(民俗馆供图)
铜瓜楞手炉
看点:明代“高手”打造
古代没有空调、暖气片这些高科技的东西,盛行用手炉、脚炉,里面放上火炭,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取暖器。随着空调的出现,手炉这种原本家家户户都用的寻常玩意儿就成了博物馆里的文物了,民俗馆内就收藏了一件不同寻常的手炉。这只手炉大约10厘米高,是用紫铜打造的,炉体就像一个瓜楞,盖子是镂空的,底部有“张鸣岐制”的篆书刻款。张鸣岐何许人也?他可是明代制作铜器的高手!经他之手打造出来的手炉炉盖和炉身吻合紧密,开合千万次也不会松动,所以流传到现在仍然严丝合缝。
“二十四孝”隔扇门
看点:门上雕刻二十四孝图
在民俗馆收藏的众多民俗物品中,“二十四孝”图案的落地隔扇门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藏品。说起来是门,其实是一种建筑构件,既可以像墙一样将空间隔开,又可以用来装饰,兼具实用性和美观。门的木料是杉木和柏木两种混合的。一扇门有四个部分,格心、上绦环板、裙板及下绦环板。上绦环板就是门扇上嵌入的一块镶板,是整个隔扇门的精华所在,在这宽不过20厘米的板材上,精雕细琢了反映我国儒家忠孝理念的“二十四孝”图案,卧冰求鲤、弃官寻母等,而且雕工很细腻,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隔扇门在古代民居中是常见的,民俗馆副馆长沈浩介绍说,这套隔扇门是清代中晚期的,原来是城南一户姓冯的人家所有,后来因为要拆迁,无处安放,差点就要扔了,民俗馆为了让这一组精湛的民居建筑艺术流传下来,就花钱买回来了。可惜的是,其中有六扇早就丢失了,目前“二十四孝”只剩下“十八孝”了。
红木雕花架子床
看点:雕龙刻凤
一张床也算是文物?是的,这次民俗馆里被定为二级文物的6件藏品中,有两件都是床,不过这不是两张普通的床,一张是红木雕花架子床,另一张是鸡翅木大床。雕花架子床上,复杂而精美的图案,有充分理由让这张床成为文物。
架子床的四角都有方形立柱,迎面的一横和两侧都有木雕花罩。在横板正中雕着展翅的蝙蝠,嘴含铜钱,寓意“福在眼前”,在夔龙纹中间点缀扇、盘长、如意等法器神物。床顶装有飘檐,呈三屏风式,每屏外框是透雕的葫芦纹,床框全是红木制成的,两头还各有一个床柜,可以放东西,这样的床不仅美观还很实用,不愧是考虑到民用的艺术品。
鸡翅木大床是清代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在床身左右两侧的横杖下装有木钩,可以让人挂衣帽;床后两侧的围板间还设有柜橱,既能储物,又能放一些装饰品。这些很有创意的设计,让这张木床不仅可以用来睡觉,还兼具了衣架、衣橱、床头柜等多种家具功能。
红木雕花架子床和铜瓜楞手炉
(民俗馆供图)
遗憾
祈子用的象牙小人
落选了
沈浩告诉记者,这次是民俗馆1992年建馆以来第二次给馆内文物定级,此次有6件藏品获得“二级文物”的“名分”,很让人欣慰,这样对这些藏品就能加强保护、加强管理和研究。
但也有一些遗憾,“一些年代不够久远,但民俗味儿很浓的藏品落选了。”沈浩说,比如馆里收藏的象牙小人,是从苏州征集来的,这些小人都是男娃娃,只有5.5厘米高,憨态可掬,特别的是这些小娃娃都背着莲藕或者笙,“这是江浙一带的陪嫁品,压在箱子底的,背着笙或是莲藕,寓意‘连生贵子’,就是希望人丁兴旺,延续香火。”民俗馆一共收藏6个象牙小人,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被评上二级文物。此外还有新娘衣裙、刺绣凤戏牡丹枕顶等,也落选了。
“民俗藏品按照文物的评定标准来定级,比较吃亏。”沈浩认为,给文物定级,年限很重要,但对于民俗类藏品来说,历史久远是其次的,最能反映地区典型习俗的典型器物,才最有价值。“民俗物品能保存很久的不多,像盆、床这些东西,都是用坏了就扔掉的,所以民俗物品流失得很快。”除非像红木大床这样坚固耐用,而且价值又高的才会留存下来。所以沈浩建议,对民俗类藏品的定级最好有特定的标准。
快报记者 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