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航天之父钱学森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姓钱不爱钱,毅然回归祖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姓钱不爱钱,毅然回归祖国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他存了保险金没有,他说一美元也不存。因为他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学成之后,他不负诺言,抛弃了在美国的锦绣前程,毅然回国。

  出身世家

  胸怀科技救国之志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祖籍浙江杭州,早年留学日本,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是一位在文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

  在杭州,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明、清时期,曾有众多名人出自这个家族。

  新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也出自杭州钱门,是钱学森的堂侄。

  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一个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3岁那年,钱学森随父母迁居北京,在那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1929年,钱学森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他怀着科技救国之志,希望能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为中国制造火车,富国强民。

  1934年,钱学森从交通大学毕业。同年通过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成为20名留美公费生之一。

  次年,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

  在大洋彼岸,钱学森处处能够感受到国家贫弱带给国人的屈辱。有一次,一个美国同学在聊天中谈及中国人抽鸦片、裹小脚,言语间很是蔑视。钱学森当即站出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

  有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一份很难的考卷,全班多数人不及格,引起大家不满,吵着去了教授的办公室,走到门口却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卷面整洁、毫无差错的考卷,走近一看是钱学森的,同学们安静下来,再也不敢去找教授理论。

  师从名门

  研究锁定航空领域

  1936年,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拿到硕士学位后转投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匈牙利人冯·卡门,开始了与这位科学巨匠亦师亦友、长达20年的亲密合作。

  在冯·卡门指导下,钱学森将自己的研究目标锁定为航空领域几个革命性的问题。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飞机正从螺旋桨时代进入超音速喷气式时代,是典型的速度决定命运的紧要关头。但是按照当时的航空理论制造出来的飞机,一旦进入超音速飞行就会被烧毁,而且飞机机翼的设计也达不到超音速飞机要求的精度。

  经过3年潜心研究,钱学森完成《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论文,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他在论文中提出的“热障”理论以及他与导师共同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使得当年波音公司推翻了B-47飞机的原有设计方案。

  冯·卡门和钱学森的发现,领先这一领域几十年,直到战后计算机大量应用之前,都是超音速飞机制造设计的基本指导理论。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钱学森曾被授予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军衔。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和导弹研制工作。

  博士毕业后,钱学森先后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研究。

  他还经冯·卡门推荐,参加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组,协助冯·卡门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蓝图。

  短短几年间,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便从一名助理研究员晋升为教授。

  然而外人并不知道,在钱学森身上,揣个一个更大的梦想。

  钱学森日后回忆说:“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他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立志报国

  冲破阻挠终回故土

  让钱学森没想到的是,回归祖国的简单愿望,在他那里实现起来却阻力重重。不为别的,就因为在他的脑子里,装着许多美国人认为价值连城的“秘密”。

  上世纪50年代初,“红色恐慌”在美国盛行,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同情共产主义并试图窃取机密运回中国,随后吊销了他参加机密工作的许可证。由于钱学森当时的工作全部涉及机密,此举导致他无法进行正常的科研。

  在此形势下,钱学森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就在他一家将要出发时,美国当局将其拘留。两个星期后虽获得保释,但继续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工的监视,被软禁达5年之久。

  美国海军一名高级将领甚至说出这样的话:“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在此期间,钱学森只能涉及一些基础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他后来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我会在这里(用手指头)发展。”1954年,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论》一书在美国出版。

  转机出现在1955年。

  当年6月,钱学森摆脱监视,在一封家书中,夹带了一封写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要求中国政府帮助他回国。这封信很快转到周恩来手上。

  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商谈。中方以释放11名美国战俘为条件,并亮出钱学森来信要求协助回国这一铁证,要求美方不再阻挠钱学森等留美人员回国。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行钱学森。

  当年10月,钱学森绕道香港,回到祖国。

  淡泊名利

  要求免去院士称号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头衔很多,获得的各种荣誉也不少。回国后,钱学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位列国家领导人。

  对于这些,他总是不以为意。他的态度是:“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100万港元奖金;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身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他代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在将奖金捐出时,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70岁以后,钱学森就不断地写辞职报告,要求辞去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甚至要求免去自己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称号,每一次都是组织上安排或代表硬选,他才被动接受。

  晚年的钱学森十分关注教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每次登门拜访,教育问题都是两人的重点话题。

  2009年8月6日,温家宝再次登门拜访,钱学森仍不住向总理建言:“中国要大发展,就是要培养杰出人才。”

  谈到自己,他微笑着说:“我要活到100岁。”

  他最终没能跨过这道100岁的坎儿,然而回首来路,这位世纪老人应当了无遗憾。

  据《京华时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