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航天之父钱学森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钱学森离去 后学不应唯仰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钱学森离去 后学不应唯仰望
 三人成众,三木成森。钱学森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我们不应活在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大家的仰望之中。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的精神遗产,培养出更多的钱学森。

作为师从冯·卡门,曾官拜美国陆军航空兵(今天的美国空军)上校,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五角大楼科学顾问小组、被美国人称为“几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是中国自然科学界屈指可数、被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家。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和同时代的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一样,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甚至诺贝尔奖提名,但他的成就是举世皆知、无法抹煞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卫星上天、飞船升空、导弹轰鸣上,更体现在对友人、敌人的态度上:恩师冯·卡门在麦卡锡主义余毒未消、中国“文革”甚嚣尘上的1967年,破例以老师身份在自传里为学生立传,称之为“美国火箭领域曾经的不世出之杰,我最好的学生”;而担心其掌握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所用的美国当局,竟将他足足软禁了5年之久。

  二战后的高科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5年的周期对于大多数高科技人才,足以让他们从本学科的高峰跌入谷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将之无情关押5年的美国当局,最终放心地纵鱼入海,放虎归山,然而凭借聪慧的头脑,顽强的意志,钱学森用全世界都看得见的科学成果,让天下人为他、也为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惊叹,今日之中国能屹立世界大国之林,包括火箭技术、导弹技术和太空实力在内的“硬指标”是重要支柱,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早期“海归”科学家功不可没。

  今天的人们已无须讳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并不拥有良好的科学氛围,更不存在可与美国媲美的研究设备和条件,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所取得的成就,才具备更加灿烂的成色;今天的人们也无需讳言,倘留在美国,留在冯·卡门身边,钱学森在专业学科领域里也许会取得更多突破,获得更多的国际声誉,然而也正因为此,钱学森们的选择才格外令人敬佩。今天中国的科研条件、开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但今天的中国科学界也好,“海归”科学家也罢,是否也能有前人般的执著?是否也能取得堪与前人媲美的成果?

  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觉得,钱学森等一代大家不论科学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的,事实上并不然,钱学森早年曾申请美国国籍未遂,其毅然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情怀固是主要因素,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歧视、打击和排挤也是重要原因,他思想的演进、升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来人同样可以通过思考、磨炼,达到前人的思想高度;至于科学本身,正如牛顿所言,伟大科学家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的高度,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可以站在钱学森等前辈的高大肩膀上攀登,只要努力,就能够、也应该达到更高的高度。

  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我,经常在收音机的学生科普栏目里听到钱学森的声音,对于一些浅显的科学常识,当时已年逾七旬、功成名就的钱老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地予以解读,并毫无架子和学生听众交流。更小的时候也读过钱老的科普文章,语言浅白,文笔生动,不仅是科普的好材料,也是相当优美的文字。不仅钱老,老一辈的许多科学家——如在钱老故乡杭州成就盛名的茅以升,也同样具有科普精神,与普通人、青少年沟通的能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这些都是今天的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

  大师们相继逝去,对于他们,后学不应唯仰望,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钱学森们的科学高度,但每个人都可以取法他们的学术和人文精神。陶短房

  天上亮着一颗“钱学森星”

  每当晴朗的夜晚,人们仰望苍穹,满天星斗,闪烁着亿万颗星星,既美丽又神秘。2001年12月21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3763号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从此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镶上了太空。记者采访了“钱学森星”命名的全程参与者,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秘书长杨捷兴,他向记者讲述了“钱学森星”命名的始末。

  钱学森与紫台颇有渊源

  杨捷兴告诉记者,小行星的命名重点考虑的是在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1980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双鱼星座发现一颗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小行星,1988年,这颗小行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第3763号小行星,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发现、命名权。对于它的命名,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直很慎重。

  杨秘书长说:“给小行星命名主要由我、张家祥和汪琦三位负责。2001年的开春,我们3个人坐在一起讨论给小行星命名事宜,其中一人提出能不能命名一颗‘钱学森星’。这个想法一提出,得到了其他两个人的一致赞同。”

  杨捷兴告诉记者,以钱学森命名小行星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是表达对钱学森一生杰出贡献的景仰。二是钱学森所主持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有紫金山天文台一批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张家祥教授是最早参加“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轨道设计工作的人员之一。

  遗憾没有见到钱学森

  杨捷兴告诉记者,从挑选小行星的名字到最终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认可,前前后后花了半年的时间。2001年12月21日,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盛大仪式,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第3763号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当时钱学森的身体不太好,仪式是由钱学森夫人出席的,我也很遗憾没有能亲手将命名证书送到钱学森的手中。”

  钱学森让他的夫人特地在仪式上讲,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紫金山天文台是作出贡献的。听了这番话后,我和在场的所有的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激动。”杨捷兴深情地说。快报记者 安莹

  钱学森留下什么精神遗产?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钱学森去了,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留下了无穷的精神遗产。

  一、爱国。他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冲破阻拦毅然回国。

  当在美国期间,有人不止一次地问他存了保险金没有时,他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当被问及为何不留在美国而选择回国时,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就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二、原则性。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

  题词,大家并不陌生,时常看到报刊上、图书上、文物上,甚至游览景点的墙上,刻着印着古今名家名人或者领导人的题词(或题字)。这常常是一种褒扬、赞许或肯定,有的题词流芳百世,意义深远。钱老的不题词原则,一开始人们还理解不深,可从最近揭露出来的许多事例,却让人深深感到钱老的高贵品行从他“四原则”中体现了出来。

  时代进入21世纪,这“题词”在有些人手上却成了发财的工具。据揭露,河南省商丘市为拍摄一部主旋律电影,策划者提出如由高级领导题写片名,身价千倍,于是通路子、走关系,委托刘某,然而刘假造一份题字,收润笔费9万元,后来发现有诈,才对刘某提起公诉。一出闹剧,官场现形,令人胸闷。现在已经出现一些中介公司,明码标价,专门操作请领导题字、请领导合影、请领导参加商业活动,只要你舍得花钱,生意做得红火。

  所以,钱老的做人“四原则”不得不再次肃然起敬。

  三、严谨科学的治学作风。钱学森1929年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一年级时因患伤寒病而休学一年,因此延至1934年毕业。

  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全卷共有6题,钱学森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钱学森将第二处“Ns”简写为“N”,老师未算他错,但他本人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给他96分。

  钱学森面对学问、面对科学时精益求精、务实治学的学风一览无遗,而这正是应该大力提倡和颂扬的。

  钱学森一辈子提倡学术民主,反对“权威”学术专权。1964年,新疆建设兵团农学院的一位年轻人郝天护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新近发表的一篇关于土动力学的一个方程的推导有误。当时钱学森在力学界已是绝对权威,但收到这封青年的来信后,不仅亲笔回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更鼓励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推荐发表在《力学学报》上。

  钱老回国以后,多次通过学术讨论、谈话和写信等方式,指导过许多人搞科学研究,写学术论文。即使他曾给别人的论文予指导和意见,但却坚决反对别人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他说,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这是科学论文的惯例,好的学风务必遵守。

  学术研究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绝不可缺。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严重的浮躁,以及伪造和剽窃之风。回顾钱老的一生,处处展现了一位科学家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严谨学风。虽然钱老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希望科学精神不要离我们而去。

  撰文 卞吉 上海《青年报》

  钱学森留下什么“物质”遗产?

  钱学森书籍

  淘宝网热卖

  《钱学森书信选》《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昨天,随着钱老逝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网友在发帖哀悼钱老之外,重读钱学森的作品也成为不少网友缅怀、悼念这位“航天之父”的方式。

  “我今天一天,光《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这本书就卖出了9本!”淘宝网上一位书店店主马先生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开始陆陆续续有网友前来询问钱学森的书,“就说《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吧,我的库存其实只有5本,今天全部卖光了,另外4本我还要马上去补货!”

  “主要是想更好地了解钱老,这样才能更好地向这位中国的航天英雄学习!”一位刚刚买了钱学森作品的网友yky521告诉记者,购买钱老的书籍是想通过文字来更深一层地了解钱老的思想、情感,“网上能够搜索到的都是钱老的简历,而阅读他的文字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这也是我向他致敬的方式。”

  《钱学森传》

  一个月之内与读者见面

  “我最近完成了40万字的《钱学森传》,估计一个月之内就会与读者们见面。”昨天傍晚,记者拨通了在上海的浙江籍著名作家叶永烈的电话,在电话那头,叶永烈的声音里充满了哀伤。他说,《钱学森传》是他一手完成的,里面详细介绍了钱学森一生的事迹,此书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钱学森的大多数著作都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的。

  叶永烈说,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全面地了解钱学森伟大的一生。

  综合《今日早报》、上海《青年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