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将政府部门财政预算主动在网上公开,赢得公众的一致叫好;而某地方政府则将财政预算归为“国家秘密”拒绝公开,引起公众强烈质疑。公众鲜明的态度和立场折射出对知情权和自身权益保障的强烈焦虑。政府财政预算究竟是不是“国家秘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星期柒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政府财政预算涉及公共利益,必须向公众公开,“国家秘密”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涉及公共利益必须公开
星期柒新闻周刊: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畴?对秘密部分该如何理解和界定?
汪玉凯:我认为财政预算不应属于秘密范畴。我还注意到,上海方面已经向社会做出澄清,认为财政预算不是秘密。
去年五月一日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人代会上有财政预算报告,由此看,财政预算不涉及国家秘密,涉及的是公众利益,因此是必须公开的。
政府的财政预算,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是规范政府财政活动的。由于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公众对此应有知情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方面此前说“财政预算涉及国家秘密”是不准确的。而广州方面和上海做法不同,把财政预算通过信息手段公开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政府官员在一些局部架构问题上的看法是相左的。这也说明,我们过去在政务信息的价值判断上是存在偏差的。哪些是可以公开的,哪些是不能公开的,基本分界线还没有搞清楚。
星期柒新闻周刊:今后,政府可否不经民众申请,主动公开财政预算等信息呢?毕竟,每个民众都愿意获知政府的财政预算。
汪玉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的两种公开形式。一般来说,如果是绝大多数公众都需要获知的信息,那么政府必须主动公开。如果是个体公民想了解的且有权了解的信息,那么就需要依申请公开。财政预算是每个民众都关心的话题,应该主动公开。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认为广州公开财政预算的做法是否具有风向标意义?
汪玉凯:这在全国来讲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通过这样一个事件,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政府主动公开信息,避免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老百姓最关注“三公”问题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广州财政预算清单上,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三方面消费未予公开。如何看待广州这一做法?
汪玉凯:这恰恰是这份清单存在的问题。这“三公”,其实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也是问题比较突出的。而恰恰这三方面,广州方面都没有公开,这说明广州做得并不彻底。
星期柒新闻周刊:有无解决方法呢?
汪玉凯:应该通过社会舆论压力,使它能够把这“三公”问题也予以公开,这才能使老百姓认为,广州不是作秀。
星期柒新闻周刊:有评论认为,广州能够如此公开预算报告已十分不易。你觉得公开难度在哪里?
汪玉凯:广州能这么做已经不错了。“三公”的公开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对其他地方政府而言,对财政预算公开可能更是没有准备,这更需要给其一定的时间。这个事件对其他地方政府有警示意义和督促作用,使政府意识到:财政预算是需要公开的,这不是公众的无理要求。
准备不足,底气也不足
星期柒新闻周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榜单显示,信息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是成正比的,为何有些地方政府迟迟不愿公开呢?
汪玉凯: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完全成正比。信息透明度越高——即便存在的一些问题遭遇的曝光度相应提高,但实质上,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也越高。如果政府有意掩饰,该公开的不公开,甚至制造假象,这反倒会大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一些地方政府迟迟不愿公开财政预算,除了准备不足,当然也与其本身底气不足有关。
星期柒新闻周刊:国外在这方面有哪些成熟的做法?
汪玉凯:在欧美国家,财政预算是需要向社会公开的。国外纳税人的监督意识很强,他们必须知道政府把钱花在哪儿,是否违背了纳税人的意志。此外,不光有公众参与,还有国会和议会。国会和议会议员对财政预算把关非常严格。他们可以通过质询、质问、提问,要求政府作出回答。政府对议员的回答,其实就是面向公众作答。通过质询、质疑等方式,实质上对政府花钱起到了监督作用。
快报记者 郑晓蔚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