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进入秋季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科的小患者开始增多,在该院河西分院的门诊大厅,随处可见到带着宝宝前来就诊的年轻父母,而大多都是“上吐下泻”才到医院来就诊的。
飞飞(化名)今年5岁,前两天,爸爸妈妈发现平时活蹦乱跳的小飞飞突然怕冷,晚上盖着被子还哆嗦,一摸全身发热,吃不进饭,腹痛、腹泻,大便要数十次,还带着粘液脓血,他们急忙带着飞飞赶到医院,经检查诊断,小飞飞患上的正是细菌性痢疾。
据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辉告诉记者,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有所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现在又是各种水果的成熟和螃蟹上市的时期,不断刺激着人们尤其是儿童的胃口。若不注意饮食卫生,极易患上腹泻病,其中小儿细菌性痢疾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大家的注意。陈辉主任告诉记者,由于痢疾杆菌含有毒素,少数营养良好的儿童(多为2~7岁)在未出现腹泻或排便症状之前先有高热、抽筋、昏迷、血压下降等症状,这就是中毒性菌痢,其病势极为凶险。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最好留一点大便,在2个小时内拿到医院化验一下以作鉴别诊断。轻症的孩子,医生会开一些抗生素或黄连素以及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给孩子服用,重症的则需要输液或住院治疗。
陈主任介绍,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痢疾。夏秋季发病最多。而痢疾的传染途径是粪便-手-口,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着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还可以通过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工具等传染给健康人。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只要一定数量的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数小时至7天左右的潜伏期引起痢疾。如果孩子患上细菌性痢疾,家长也完全不必恐慌。记者在省人民医院儿科了解到,绝大部分患儿经正规治疗后1周基本痊愈,但有些病例因治疗不彻底或孩子体质较弱,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病等疾病,病程超过2月,而发展为慢性菌痢,给以后的治疗带来一定难度,此外,该病的发生就是“病从口入”,所以完全可以预防,即使是不小心得了痢疾,只要护理治疗得当,也完全可以治愈,不留后遗症。
陈辉主任从家庭护理方面给广大家长提供一点信息:首先在药物治疗上,要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注意服药的频次、剂量、饭前饭后服等,如双歧杆菌等肠道益生菌制剂应在饭后用温水服用(防止胃酸、开水杀灭该菌),蒙脱石散应在两餐之间空腹时服用(药物能尽量到达肠道,而不受食物的影响),且不要用牛奶冲服,有些不合作的孩子不强求一次喂完,可以少量分次或加在合适的食物中喂服(如蒙脱石散可用果汁喂服)。要坚持按照医嘱疗程服药,不要腹泻刚止就马上停药,这样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很容易转为慢性痢疾。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磺胺类、氟哌酸、痢特灵或易蒙停等药物,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大,甚至会加重病情(如易蒙停会因强烈止泻而导致大量毒素被肠道吸收)。
通讯员 周宁人 快报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