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发现 民间藏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金陵南郊宝库与它的主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金陵南郊宝库与它的主人
  ◎神秘庄园坐落南郊风景区,里面究竟藏着什么?

  ◎他是一个普通南京人,为何荣登《纽约时代周刊》

  封面?

  ◎一个香炉透露出唐代皇宫的煮茶秘密

  这是金陵南郊一个倚山而建的院落,池塘、海棠,满耳是鸽子的咕咕声、大白鹅引颈高歌声,山坡上还跑着快乐的枣红马,俨然是电影中的“欧洲庄园”!但是再仔细一看,这处庄园还是充满了浓郁的东方特色,那就是屋外随处摆放的佛雕,它们有的排成“一”字,有的三三两两错落而放,每一尊佛雕的年龄都达到了千岁以上。最大的一尊几百米开外就能看到,4米多高的大佛,两腿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神情自然,“它是唐代的佛雕,汉白玉的!”

  “庄园”主人名字叫高欢,一个曾上过《纽约时代周刊》、很有故事的南京人。坐拥这么多的宝贝,按理应该相当富有,只要他愿意,随手卖出一两件古玩就能获得几百万元,但他一心筹建南京首个艺术类私人博物馆——古歌博物馆,古玩越堆越多,日子却越过越穷……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高欢的家里就是这样,古代的东西比现代的东西多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这就是唐代皇宫里煮茶的香炉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散落布置在门外的佛雕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曾上《纽约时代周刊》的普通南京人

  10月22日上午,记者驱车到达高欢家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人有一种“梦境”的错感,还以为自己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过屋主人却是活脱脱的都市人。屋外、台阶上、客厅里,到处挤挤挨挨摆满了各种古玩,就连书房不怎么起眼的超大桌子也是用几千年的整木做的,就连镜框中的男主人照片,也相当有个性。

  出现在照片中的,是一个剃着小平头的男子,手里夹着烟,穿着黑马甲,戴一副小圆墨镜,看起来有几分嬉皮,却让人联想到了影星陈道明。照片的右边,有一溜英文字母,大意是“21世纪的明星在这里”。“这是1996年2月18日,美国《纽约时代周刊》用的封面图片,里面还用了5个版来介绍。”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高欢,穿着青色的宽袖上衣,和照片中的人相比,多了几缕白胡子。

  说起《纽约时代周刊》的事,高欢有几分得意。“在中国,上过《纽约时代周刊》封面的人可不多哦。”他不是当今中国的政要名流,也不是大富豪,《纽约时代周刊》为何抓住他不放?

  “因为我有故事!”高欢手上的烟开始缭绕,“照片是在鼓楼公园拍的,摄影师为了这张照片两天没睡好,最终才抓拍到了这张。”高欢说,当年能上《纽约时代周刊》可能是因为养马。“当时在人物专访最后,我说了两句话,我说‘小时候看西方的民主,现在看西方的马’。”

  他曾是南京第一个马场主

  高欢是南京第一个建马场的人,可是谈起马,高欢突然长叹一声,“最多的时候有20匹,现在只剩下2匹了,投进去的钱都变成马粪了。我现在一心一意筹建博物馆,准备把马房也改造成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厅。”高欢指了指窗外,只见两匹枣红马在草地上自由地吃着草,它们是高欢引进的母马产的崽,俄罗斯种,但也已有10岁了。

  几百米开外,还有一个非常宽敞的马房,里面被隔成了10多个单间,早些年,每一个单间里都有马儿的身影,现在变得空荡荡的,堆了杂物。

  早知养马那么难,当初为何又要养呢?高欢笑了,说那是有原因的。当时,南京出了一桩新闻,圈子里有个“骑马走中国”的朋友风尘仆仆地回来了,这个朋友真的骑马走遍了中国,一路上骑死了9匹马。这位朋友说北京郊外有人投资了一个马场,有不少人都喜欢到那里骑马玩儿。于是,一个说客神秘兮兮地敲响了高欢的门,他鼓舌摇唇地游说:养马吧,养马如何如何好玩,玩马是都市人的时尚,10元钱跑一圈,你算算能跑多少圈,每年该有多少进账!

  高欢没有精细计算的习惯,他只是对“好玩”两字感兴趣,搞个马场让朋友有个玩的地方,开开研讨会、侃个什么事儿倒是真的,自己也有事情干。于是,圈租场地,填塘修路,选购马匹,叮叮当当就动起手来。建马场过程中,他一起抬石头,忙得不亦乐乎。谁知好事多磨,马场刚成形,又因种种原因要搬迁,两次重复建设,让他与合伙人扔进了二百多万!

  但养马没赚到钱,还赔了不少,因为没什么生意,来的都是朋友和熟人。渐渐地,马儿也都寿终正寝了,其中两头还算有情,生了两头小马驹,给高欢留了点念想。

  第一件藏品买来花了1.5元

  马让高欢快乐,也让他失意,但收藏给他的只有快乐。夫人喻慧说,别的女人都喜欢逛商场,买衣服化妆品,但是和高欢在一起,她的乐趣也变成了逛古董铺子,去博物馆的时间比在商场的时间多得多。

  父亲是著名戏曲人物画家高马得,母亲是科班出身的画家陈汝勤,高欢的血液里,流淌着对艺术的热爱。很小很小的时候,他就在秦淮河里挖碎瓷片,色彩斑斓、闪着温润光泽的碎瓷,在那时就激起了他对艺术的无限热爱。收藏,从那时就已开始。如今高欢的家里,信手拈来的一件东西都有历史。

  第一件藏品是什么?高欢说,“是个晚清的瓷盘,肯定还在,就是一下子不知道藏在哪里了,东西实在太多了,家里都放不下。”而关于第一件藏品的来历,他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着,“文革后期,我画画,去上海找陈丹青玩,结果在回南京等汽车的路上,我被一家老上海店铺里的东西吸引了。店铺里有好多好多东西,什么钟表、金笔、银餐具、老台灯等等,价格不菲。我看到货架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叠放着的晚清中国瓷盘,大的直径有30厘米,是个青花釉里红鱼纹盘,小的20厘米,是个青花盘,我扫了一眼价格是15元。在我将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现,1和5之间还有个小点,再仔细看是1.5元。我当时暗暗惊喜,恭恭敬敬地问老店员多少钱,他很不屑地用上海话答‘一块五角钱’,我赶紧掏钱买下。”

  6卡车宝贝不亚于地市级博物馆

  “有些人是真心喜欢,所以买古董,反而不容易看走眼;有些人眼睛里都是钱,所以反而容易出错。”高欢说,曾经有一个上海商人带着一老外古董商来看古物,结果上海老板当场相中了一个釉里红龙纹梅瓶,对方当场开价800万元人民币。高欢摇摇头,对方以为嫌少,现场的另外一个朋友就插话,“他家的东西不是你玩得起的,他不会卖的,就算给8000万元他也不会卖。”也曾经有文物商店老板找他要文物去拍卖而碰一鼻子灰的,高欢笑笑:“都是朋友,他们知道我脾气,家里的古玩都是只进不出的。”

  “30年了,发现我家都放不下了。”想来想去,高欢想到了开设私人博物馆。他递了开馆申请,一递即准——因为,他这里有太多的孤品、绝品、国宝。按照私人博物馆的审批要求,申请者需有500件文物以上的艺术精品。当前来审定的文物局、博物馆专家到达高欢的住处时,立即目眩神迷,为之倾倒——这儿,不但有很多国家级的国宝,更有许多在各类公立博物馆内不见踪迹、未见记载的孤品。当他把市内住处的古物一样样装运时,竟然装了6卡车!

  哪些宝贝是非常有来头的?高欢看了看眼前,“这是汉代的香炉,图案相对粗犷一点,内容带点故事性的。”汉代香炉的边上,还有另外一个香炉,从上到下体积庞大,“那是唐代的,应该是皇宫中一边烧香一边用来煮茶用的。”高欢拿去上面的大罩子,里面空空的,“古代就是把茶放在这里煮的。”

  仔细打量,这个煮茶香炉还真有意思,宝珠顶下面是莲花瓣,在下面就是镂空的图案,每个图案中间都是鎏金的龙纹和凤纹,雕工精美之至,虽然已经有1000多年但还是金灿灿的,最下面是一个托盘,除了布满缠枝纹外,也雕刻有老虎这类的瑞兽图案在上面。“是银鎏金的,年代久远有些锈蚀了,我打理了一下好多了。”这个香炉是如何来的?高欢摇摇头,不记得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收藏香炉,你看那个也是唐代的香炉,还是用大象做的脚,‘太平有象’的寓意。”

  在高欢现在的收藏中,有三条线索是成系列的:佛文化、金银文化、玉文化。对于这一点,高欢很自豪,“我收藏的是文化,三条线索,囊括中华文明的主线。”他读金银器史,“看懂了,就很高兴”,他翻很多的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他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习惯,了解到一件文物当年的作用。

  在这个收藏的过程中,高欢还惊奇地发现,有些东西在书上也是无迹可寻的。如唐三彩中的陶俑,竟然有银制的仕女俑。还有一个银丝锍金的香笼,工艺精美无比,是一个急着要出国的人让给他的。“有的是藏家转的,有的是朋友急于出国让给我的,还有就是淘来的。”

  现在,高欢的藏品6卡车也装不完了。这些古物的分量究竟如何呢?

  “曾有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来我家玩,聊天中,他说自己刚陪国家领导人去一城市,在参观博物馆时,其中展柜里有件唐代的银鎏金杯,他看出是件复制品,于是悄悄问馆长,‘怎么拿复制品给领导看?’馆长很紧张地说:‘那是镇馆之宝,我责任重大,千万不要说穿……’我就随口说,复制品我也有,并拿出那个杯子给他看。他拿过去看了说:‘这哪是复制品,这是真的。’他还对我说:‘国际上收藏中国金银器最多的博物馆在瑞士,他看遍了所有藏品,有一半以上都是假的,当然都是民国的老假。’高兴之下,我拿了许多古玩给他看,他很惊讶说:没想到你的藏品有这么高的品质,相当于一个地市级的博物馆。”

  未开馆已有人要捐200多件战国玉器

  只要想钱,高欢随手卖掉一件文物就可以过上富裕生活,但实际上他的日子却过得有点紧张,“有些古玩还在分期付款呢。”

  很艰难的时候,他也动摇过,也有人劝过,“卖掉一两件,周转一下资金”,但最后,他还是舍不得,宁肯紧紧巴巴地过日子。一旁的夫人插话说:“以前,我只要说帮他买衣服,他就反对,说有那个钱不如买古玩呢。后来才发现,他连会客的衣服都没有,有重要客人来,他就到儿子衣橱里挑挑拣拣,一身行头都是儿子的。”

  不过,也有很多藏品是朋友送来的。高欢门口的大大小小石佛,有上百件,其中不少是一位朋友从甘肃一带用集装箱专门运过来的。

  古歌博物馆何时能建好?高欢摇摇头,不知道,慢慢来。为了筹建博物馆,他卖掉了南京市区的房子,现在几乎是不进城了。将来如何布置他的博物馆呢?高欢带着记者到实地转了起来,那是平房,粗糙的框架,看不到博物馆的影子。“将来要按门禁系统,要恒温恒湿……对我来说,资金周转实在太大了,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对外开放。”记者看到,高欢的博物馆大概几千平方米,在高欢的设计中,有专门的石佛厅、瓷器厅、杂件厅,以及赝品厅。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私人博物馆为数不多,除长风堂运营不错外,有的私人博物馆举步维艰,有的私人博物馆由于资金周转不灵,每周只对外开放一天,有的甚至面临关门的危机。

  尽管博物馆还没正式运营,高欢说,很多朋友打电话来支持,他很感动,“复旦大学一历史系的教授,已经说要把他收藏的200多件战国玉器送给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