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雨这么少, 已是18年未见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雨这么少, 已是18年未见了
  这个天怎么这么干!”看着街头的尘土,陈小姐皱紧了眉头。屈指算来,从国庆节到现在,南京几乎就没有下过雨。干燥的天气让很多市民感到不舒服,上火咳嗽、皮肤粗糙,甚至是便秘加重。气象专家说,再不下雨,今年10月就成18年最干的了。

  可对于南京周边郊县的居民来说,他们的感受不光是身体上的不舒服了,更多的是对庄稼的担忧。记者随同专家,从句容到溧水,再到江宁、雨花台开发区、长江边,一路探访了南京的周边郊县。“再不下雨,油菜就没法种了。”南京郊区的菜农很忧心地说。

  气候

  再不下雨,今年10月将是18年最干

  很多人第一个感觉就是,进入10月,南京的天气仿佛一下就变脸了,雨水没有了踪影。江苏省气象局专家说,10月份,雨这么少,在南京已是18年未见了。

  而在历史上,南京10月雨少并不奇怪,尤其是近5年,降雨一直偏少。2004年10月,降水量为14.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2005年10月为35.6毫米,2006年10月为7.1毫米,2007年10月为47.4毫米,2008年10月为38毫米。今年10月1日到现在,降雨量仅有3毫米。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到月底,南京的降雨量仍然只有3毫米,那就是破了18年的纪录。与之能够“比肩”的,只有1991年0.4毫米了。再往前算,1979年10月的降雨只有0.0毫米,也就是一点雨都没有下。

  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魏建苏告诉记者,10月份,冷暖空气恰巧都不怎么活跃,尤其是今年,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而且影响偏北,南方暖湿气流以及台风都不能影响江苏,才造成现在持续没有降雨的情况。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尹东屏告诉记者,下雨无非就是冷暖空气的结合,从目前情况看,台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别看台风十分频繁,但是却只在南海上活动,由于它的存在,阻挡了孟加拉湾水汽的北上,让包括南京在内的南方地区的天气系统十分稳定,所以即便有冷空气活动,南京的降雨也很难形成。

  影响

  由于天气干燥,农作物枯萎

  农作物

  再不下雨,油菜没法种了

  每年的四五月份,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为南京郊县一道美丽的风景。而10月下旬,就是油菜栽种的关键期。但最近老天就是不下雨,可急坏了农家人。

  “再不下雨,油菜就没法种了,栽下去也活不了。”前天上午,从南京城出发,40多分钟,记者就来到了句容境内。句容离南京很近,属于镇宁扬丘陵地区。

  在句容华阳镇双庙村的田地里,村民陈班庆正在用水管浇水。“刚栽下去的油菜秧,如果不浇水,肯定完了。”他指着附近的一块地说,“你看,这里是十多天前种的油菜种子,到现在还没有长出来,都干死了。”而在另一块田地,前天栽种的油菜秧,也是萎靡不振,蔫蔫的,这也是因为缺水。

  要是在去年,陈班庆一个多星期前就会栽种油菜。但今年,为了等下雨,他推迟栽种油菜。“这个月也真奇怪,好像就有一个晚上挤了几滴雨,就再也没有看到雨水的踪影了。”陈班庆说。田地里表面的土全干了,眼见没有希望,陈班庆索性就从几十米外的水塘中抽水浇地栽种油菜秧了。八分田的油菜要耗掉不少水,还好,今年夏天雨下得多,这个水塘里积蓄了不少水,暂时能够保证他和村里50户人家的使用。

  在油菜种子到现在还没有长出来的那块菜地里,江苏绿保生态生防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王长军用铁锹挖了一下,他拨开晒干的浮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干浮土超过3厘米,就算干旱了,3~5厘米属于中度干旱,5~10厘米属于重度干旱,10厘米以上属于严重干旱。”

  王长军用钥匙比划着湿土的位置,“这大概有3厘米的浮土,还不能说是干旱,只能说干旱有点露头。”

  在雨花台区的西寇村,王家芳正在菜地里浇水。菜地两旁的沟渠里,存有一半深度的水。“这是昨天村里刚刚从秦淮河引来的水,就是为了浇地。”她说,已经连续20多天没有见到雨了,再不浇水,菜地里的青菜都要黄了。在菜地的另一侧,躺着一排刚刚砍倒的四季豆架子。“一直都不下雨,这些四季豆都干死了,只好把它们砍掉了。”

  在隔壁菜地,一排四季豆架子上,四季豆的叶子枯萎,王家芳告诉记者,“你看那一排四季豆,也都快干死了。往年这个时候,四季豆都还在长的旺季呢,要到霜白的时候才死,今年至少比往年早了半个多月,都是天太干的缘故。”

  干燥的天气不仅提前终结了四季豆的生长,还孳生了各种菜虫。“这是跳甲虫,这是蚜虫。往年这个时候不应该有这么多虫子的。都是因为天气干燥。”王长军扒开菜地里的青菜,仔细查看着菜虫的情况。菜农的说法也印证了王长军的判断,“今年的菜虫比往年要多,看来,要多打些农药了。”

  水产

  捕捞旺季,看不到大螃蟹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长江边,河岸龟裂的土地随处可见。“以前这个时候,水位还在桥墩的一半左右,现在桥墩都露出来了。”附近一名居民指着岸边码头桥墩告诉记者,“水退得厉害啊。”在长江边捕鱼已有30年的张银发师傅告诉记者,从没有看到这个时候长江水位这么低过,以前到了冬季,才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现在整整提前了两个多月。

  9月下旬到现在,本应该是捕捞螃蟹的旺季,但今年的生意不好做了。”今年的螃蟹不仅残疾的多了,而且个头也小,数量也少。”张银发告诉记者,以前这个时候,捕捞二三百斤螃蟹不成问题,现在十几条船一天下来,只能捕捞到二三十斤螃蟹,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他说,现在正好是螃蟹的蜕壳期,每一次蜕壳,就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螃蟹蜕壳时,一般喜欢爬到水位线一带,蜕壳顺利时15-30分钟就可完成,有时甚至3-5分钟就可以完成蜕壳的全过程,然而在遇到惊扰、干旱或营养不良等情况,蜕壳的时间会延长。有时整个身体不能从旧壳蜕出而死亡。“因为今年的水位快速下降,螃蟹根本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很多螃蟹捞上来一看,不是个小就是掉了一两条腿。”张银发很有经验地告诉记者。

  他说,现在市场上,江蟹已经由原来的每斤

  10月25日,南京中山码头的水位表已经全部露出江面

  蚊子

  植物

  一百元,涨到了每斤一百七十元到一百八十元。与此同时,鱼类的捕捞产量也有了明显下降。现在一些简单的固定渔业捕捞网,由于水位下降接近于水岸边,“这么浅,往往一网下去,啥都捞不到,要想捕到鱼,只有到江中心去,那里水深大概有20-30米。”

  蚊子

  纷纷出动骚扰市民

  由于长时间没有冷空气影响,南京一直比较暖和,最高气温始终保持在25摄氏度。这样的气温让蚊子好不得意,并没有感到秋冬交替时的凉意,蚊子纷纷出动,肆意骚扰市民。

  “我看花蚊子好像比夏天还要疯,才一个小时,就三个小包包了,痒死了。”杨小姐坐在一楼的会议室里不到一小时,就成为蚊子重点“照顾”的对象。一楼会议室的窗外,就是绿油油的草坪以及各种植物。杨小姐告诉记者:“看起来挺赏心悦目的,但是花蚊子好像就喜欢躲在这里。”

  疾控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一般9月份是南京蚊虫的活动高峰期,但今年秋热迟迟不退,蚊子错以为仍是夏秋时节,并没有感觉到已进入了往年比较凉湿的秋冬交替时,一些地区的蚊虫不愿退出舞台也就不奇怪了。

  植物

  桂花二次开花

  最近,南京的桂花香气更浓郁了。植物专家告诉记者,桂花这种植物比较奇怪,往往越反常的天气,香气越加浓郁和持久。“一旦昼夜温差加大,同时低温达到了要求,桂花就形成了二次开花,特别是黄色花朵的桂花。”

  专家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中秋节之前是桂花的第一次开花,有的年份,如果天气正常,就不会形成二次开花。现在的最高气温虽然比较高,但是一天里昼夜温差却有10摄氏度,这是桂花最适宜的温差。所以,桂花就“二度开花”,现在的街头巷尾,都能闻到桂花香,让人感到好像还在过中秋。

  不过,无论天气怎么变,却改变不了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周期。这两天,南京法桐就没有受到天气燥热的信息误导,第一次大面积的落叶准时开始了。片片飘落的树叶,让人顿感深秋的临近,也增添了秋季的特有景色。当然,这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他们在清扫马路的同时,又要多花点时间清扫增多的落叶了。

  空气

  连续10个污染天

  10月,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也是一年中好天气居多的时期。但是,今年这个秋天,南京的空气质量却并不如人意,尤其是中旬以来,天空好似蒙着一层灰蒙蒙的纱,这样的差空气连树叶都“呼吸”不畅了,在南京主干道的两边,树叶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昨天的空气质量为131,依旧是轻度污染。继10月3日遭遇一个污染天气后,南京空气质量短暂好转。10月15日开始,南京空气质量开始大跳水,从16日开始到昨天,南京接连遭遇10个污染天。

  据了解,在秋高气爽的十月遭遇如此多的污染天气,这在十年来还是头一次。而今天南京空气质量预计仍然是轻微污染。

  据环境专家分析,造成今年十月“不爽”,有着多方面原因。10月以来南京遭遇干旱秋热天气,气温持续偏高,没有了雨水的冲洗,城市灰尘弥漫,灰尘淤积在城市上空,越积越多,让空气质量不堪重负;此外,本月开始,中央路这一南北大动脉开始修路,由于洒水、覆盖等控制污染的措施不到位,导致汽车经过尘土飞扬,成为一条游动的污染带,使得本来就很糟糕的空气质量雪上加霜。

  人体

  “秋燥症”纷纷登场

  最近的燥热天气,让不少人的身体出现了异常。

  29岁的小梁,一周前陪几个朋友去吃火锅,边吃边聊,吃了大半夜。结果,第二天起床就发现口腔有几处溃疡,痛得吃饭都困难。

  因为干燥上火,最近,各家医院接诊的口角炎病人也明显增多。口角炎也就是俗称的“烂嘴角”,病人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等,张口还可出血。

  咳嗽的患者也明显增加。33岁的杨先生咳嗽已有1个多月,断断续续干咳,嗓子隐隐有点发痒。医生说,最近,秋季燥咳病人占到呼吸科门诊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比9月份至少增多了一倍。

  干燥的天气,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南京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专家介绍,这段时间,皮肤瘙痒的病人明显增多,这就是因为秋燥。连续不下雨,导致空气的湿度降低,皮肤黏膜水分加速蒸发,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症。

  菜农正在给菜地浇水

  工农业用水有保障

  在城南的花神湖,记者从岸边的石头上,可以看出水位的痕迹下降了一厘米左右。不过,有关专家说,在持续没有降雨的情况下,花神湖的水位下降1厘米左右,并不是很明显,也是正常的。

  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士说,“虽然目前长江水位偏低,但并不影响南京的工农业生产,因为目前是收获的季节,农业用水比较少,目前南京的工农业用水都比较正常,没有受到影响。目前来说,南京还不存在旱的问题。”

  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23日,长江大通流量为14900立方米/秒,比常年同期偏少53.6%;南京高潮4.55米,比常年同期低1.5—2米;太湖地区的水位基本正常。“省防办根据江苏地区的用水形势,对上游来水情况进行了科学调度,加强调水管理,目前苏北地区三湖一库的水位下降受到控制,23日下午的蓄水总量达到61.3亿立方米,与正常蓄水位接近,比多年平均同期还偏多19%。在科学调度下,虽然长江水位下降,但江苏的旱情是不明显的,用水情况是有保障的。”

  暂无人工增雨计划

  干燥让很多市民不舒服,也让农民担忧庄稼的生长,人工增雨当然是很多人的期盼。不过,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尹东屏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人工增雨的计划。

  这是因为目前正处在秋收时期,主要农作物如稻子还不需要水,尽管天气长期无雨,但对南京本地农业的影响还不大;另外一方面,现在的空气太干了,人工增雨也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影响天气,现在即使作业,也“榨”不出几滴雨水。

  28日可能有雨

  从预报来看,本周南京仍然多晴好天气,28日可能有阴雨,但是雨量不大,只能算是一次弱降雨的天气过程。看来,28日的小雨也难解近一个月不下雨的“干渴”。

  猜想

  青菜上长的蚜虫

  干燥天气还会不会持续下去?秋季的干燥是不是意味着冬春季节雨雪增多?今年的秋天到底有多长?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和三峡蓄水有关?近期的干燥天气,也引发了市民不少猜想。

  雨雪“挪”到冬天?

  在1991年、2004年,但凡10月出现罕见少雨现象的年份,在当年的冬季,都出现了雨雪天气过多的现象。1991年,一场建国以来最强的寒潮袭击了我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南京、上海、杭州在27日开始下暴雪,持续3天,冷暖空气异常活跃,12月29日创造了近30年的第一低温-10.7℃;2004—2005年的冬季,江苏全省平均雨日数14.8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的第二多值(少于1969年的17.9天)。

  因此,有的人就说,那是因为秋季的干燥把雨水都“攒”到了冬春季节了。南京一年的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这个数字一般是比较稳定的,10月的雨水少,也让人猜测今年雨雪会不会“挪”到冬天春节前后下。尽管近几年,突发性的气候灾害频发,但是大自然也在展示着它独特的平衡技巧,哪个月雨水少了,似乎都会在另外一个月补回来。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若按照这个“理由”推测,今年冬天的雨雪也不见得会多,因为今年夏季雨水偏多,南京下了774.2毫米,较常年偏多5成。也许今年秋季少雨,是补夏天晴日的“亏空”。

  秋天到底有多长?

  今年秋季气温持续偏高,最近又是持续燥热,不由不让人想到秋天啥时候会结束的话题。1991年以来,南京秋季一直在延长,南京30年来的平均入冬日为11月21日,也就是说11月20日是秋天结束日。但是最近几年,秋天就一直没有准点结束过。

  气象专家说,节气上的立冬一般在11月7日,但在这一节气里,南京一般很少入冬,总是要拖拖拉拉到11月下旬的小雪节气,2004年更是到了12月5日才入冬,所以说,今年秋天如果拖到小雪才结束,一点也不奇怪。

  和三峡蓄水有关?

  有传言说,最近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和三峡蓄水有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说,近期湖南、江西等省的湖泊、河流水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泾流。近年,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下游用水需求却不断增大,而作为季调节水库,三峡水库必须在秋冬季节蓄水,才能全面发挥综合效益,这使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三峡水库蓄至高水位,才能在来年1至2月长江上游来水量最小时给下游补水,否则届时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不能因为眼下长江上游来水量呈下降趋势,就说将来不会有大的洪水,甚至说三峡工程的存在没有必要。

  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刘峻 张星 安莹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