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开板”日期尚未正式公布,但历经十年磨砺的中国创业板即将和我们正式见面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肩负着构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拉动民间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创业促就业等重要使命,中国创业板与当初的股改一样“开弓没有回头箭”。
从7月26日证监会开始接受企业发行申请至今,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创业板进程飞速推进。不过,随着创业板轮廓的日益清晰,我们的担忧又多了起来……中国的创业板能成功吗?中国创业板还有哪些尚待完善的环节?《北京商报》
隐忧之一
“三高”发行 过度透支未来
创业板自一诞生就被贴上了“高风险高收益”的标签。而中国的创业板不光有上述“两高”的标签,还多了另一个“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市净率)标签。
9月24日,当首批10家创业板公司确定发行价时,“三高”便成为创业板的标签。第二批、第三批创业板公司的“三高”现象进一步加剧,其中红日药业以60元/股的罕见高价雄居榜首。以2008年摊薄每股收益计算,首批公司平均为55倍,而第二批、第三批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分别为57.19倍和57.51倍,均高于首批。全部28家公司中,静态市盈率最高的为鼎汉技术,超过了82倍;最低的为上海佳豪,也高达40倍。
而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其发行市盈率对主板市场一直保持着一倍左右的溢价,以主板平均15倍左右的市盈率计算,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仅为30倍左右。
按照目前的市场预期,创业板公司以超过57倍的平均市盈率发行上市,挂牌后不愁涌现出多个超过100倍市盈率的个股。可问题是,整个创业板群体能否长期维持60至80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目前主板平均加权市盈率仅为23倍,中小板市盈率也不过在30倍左右。
隐忧之二
热衷打新 创业板交易遇冷
交易活跃是衡量创业板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创业板前期遭爆炒的可能性很大,但未来交投活跃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据粗略统计,自7月15日开始,各券商接纳投资者开通创业板账户来,目前开户数已经在800万户左右。以国庆前一周5083万持仓账户计算,开户数已经超过持仓账户的15%,离监管层20%的目标指日可待。
不过,尽管创业板开户数井喷,但真正有意向投资创业板二级市场交易的人寥寥。800万账户中,主要参与人群以中小投资者居多,而这其中,多数人因为忌惮创业板的高风险而选择打新。更有一些人只是开户观望而不采取任何投资举措。
机构亦不例外。私募等机构表现得较为谨慎,即使“打新”也多限于网上申购,以避免网下申购3个月的锁定期风险。
隐忧之三
非创业企业 创业板名不副实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各方普遍这样定位:主板是蓝筹股市场,中小板是中小企业摇篮,而创业板则是创业创新的“孵化器”。从28家即将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来看,更像是“迷你”的中小板。
理论上,监管层对创业板的定位是非常明晰的——“两高六新”,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不过,从目前已获准发行的创业板公司来看,或许是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实际上符合监管层要求的企业寥寥无几。据统计,截至目前,证监会受理的创业板上市申请企业中,大部分均已进入了成长期或成熟期,早已过了创业的阶段。
隐忧之四
缺乏创新 成长性堪忧
我国成立创业板的目的是为数量众多的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但目前来看,似乎离这一目标尚有距离。
青岛特锐德电气以第一家上会、第一家审核通过、第一个发布招股书并获得创业板证券代码300001号而获得中国创业板“头牌”称号。然而近日却有分析人士质疑,公司严重依赖私营跨国公司TEL及其子公司,自主创新也只是一个幌子。
有专家指出,衡量高科技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要达到10%才能称之为高科技企业,可创业板中部分披露这一指标的企业却相差甚远。
中金研究报告指出,“业绩高度依赖单一业务”与“公司应收账款占比过高”为创业板公司未来两大重要隐忧。即使是业绩突出的几家企业也难以幸免,如神州泰岳与特锐德都为单一业务依赖型;北京鼎汉、特锐德又存在应收账款比例较高的同样问题。
隐忧之五
圈钱太多 暴富后创业激情难再
据了解,前两批创业板企业实际募集资金均超过了预期的100%,这些公司现在可谓“腰包”满满。数据显示,神州泰岳2008年净利润为1.2亿元,今年业绩较好,上半年利润为1.17亿元,但与本次实际融资额18.3亿元相比仍差距甚远。若按照去年的生产情况,此次上市得到的收入将需要全公司辛苦忙活15年,难怪其舍得花6亿元去买办公楼。
创业板企业对核心技术和管理层有着极大的依赖,然而当众多的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在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豪后,这些新晋富豪们还能否继续保持创业激情和动力来带领公司取得更大成绩,还真是值得观察。
“创业板市盈率高得惊人,我非常担心它会变成圈钱工具,但完全避免股东套现又不太现实。”有学者不无担忧地指出,创业板很有可能成为“亿万富翁的兵工厂”。
隐忧之六
退市严格
提防壳资源泛滥
为了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也为了防止市场炒作“壳”资源,创业板采取了严格的退市标准。不仅退市标准更加多元化,而且直接退市、快速退市不存在像主板那样的ST、*ST等警示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如果在创业板市场投资失误,特别是选错了公司,将可能血本无归。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现在申请创业板上市的149家公司来看,确实有一些是地方为了支持创业板开通给传统制造企业编一个高科技的由头报上来的,这样的上市企业不适合创业板的土壤。
相信用不了太久,就会有创业板的壳资源出售。这需要监管层考虑在前面,增加其退市成本,避免成为创业板普遍性的事件。
经济学家华生建议,创业板应该设置更加完善的退市机制,明确禁止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禁止买卖壳资源,真正做到有进有出,在市场化探索迈大步子的同时更要加大监管力度。
著名学者刘纪鹏教授指出,创业板开通之后,还应尽快探索解决全国范围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只有把定位、转板、退出机制解决好了,创业板才会朝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