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十年楼市改变城市,唏嘘变化急促之时,不妨放慢脚步,安静心情,把目光再放远一些。
站立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京古城墙下,很少有人能准确说出现在的南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建邺古城、六朝粉黛,是左思赞叹不已的吴都胜景,还是令袁枚流连忘返的江宁福地?这座被人反复言说的“南京”原来并不为人所了解。借着《现代快报》镌刻城市10年流转的契机,关于南京,关于未来,关于文化,我们还有些未完的话。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人生境界,其实也是南京的境界。
江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徐琴:
城市文化的保护、保存、修复和发展作为系统目标,应当能够和谐地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需求,得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再生。
《钟山》杂志社执行主编贾梦玮:
除了北京以外,没有哪座城市的文学整体可以和南京相比;如果考虑到北京的作家大多是“外省人”,南京实在可以称为文学中心。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汪永平教授:
我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古建筑和新建筑应该可以是兼容并蓄的,简言之,就是保护好古建筑,设计好新建筑。
“六朝烟水气”的由来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捅的,挑了两担空桶歇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金楼市》:您喜欢南京吗?为什么?
潘知常:我喜欢南京,我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年,但是,仍旧还是喜欢。因为这个城市很低调,也很大气,很包容。“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人生境界,其实,这也是南京的境界。
《金楼市》:在您目力所及的文学作品里,您认为对南京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哪一部?能说说理由吗?
潘知常:我一直建议,拍摄《儒林外史》电视连续剧,这是写的南京人与南京事。我也经常说,《儒林外史》展现的,就是南京的历史文化长卷。在其中,就有一个小故事是专门写南京的美。故事主角,是一个安徽天长知识分子,按照今天的情况,他大概应该是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吧。因为仰慕南京的名气,他来到南京旅游观光。结果,令他震撼感动的不仅是山水城林、南京的绿树成阴、南京的明城墙,而且还有一个小小细节。原来,在他四处观光欣赏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南京人的对话。那么,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呢?清洁工。只见这两个清洁工一边走一边在说:“咱们赶紧挑完这最后一挑粪,然后,马上赶到雨花台去看落日。”闻听此言,这个安徽天长的中学教师特别特别地感动,他不由得连声感叹说:南京这个城市,尤其是南京的市民,真是一个爱美的城市,也真的是一群爱美的人,因为,不但在南京这座城市,而且在每一个南京人的身上,都有着浓浓的“六朝烟水气”。
中国第二大文学中心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选自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该书在西方被誉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圣经》。
《金楼市》:“城市文化”本身具有什么特性?城市之于文化,文化之于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南京的城市文化,您想说点什么?
徐琴:城市文化的特性应当是多元的、先进的同时又是富有历史源流的。城市是最发达最精密的文化容器,“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文化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处于持久的延续和不断的更新中。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流悠长,文化积淀深厚;但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度曾经表现为不够敏感和进取不足,但新世纪以来,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弘扬,南京文化中与时代相呼应的元素在显著增加。
贾梦玮:“城市”曾被学者概括为三个方面: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安全”与“市场”比较明白,“构建神圣空间”古代城市主要指宗教祭祀及其凝聚力,现在可以引申为精神文化。现代城市的竞争也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如果一定要说城市文化,我更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城市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灵的状态,是独特的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一个好的城市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的眷恋,没有这种认同感,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怪物。所谓的南京文化,它应该是南京自建城以来一代又一代文化(包括了所谓六朝文化、民国文化等等)积淀的结果,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综合体。文化更多的是回头看,继承传统比趋新更重要,也更难得多。我们每到一个城市总是要找老的房子看。人是唯一有历史感的物种,文化是血液、是家,没有文化,人是没法生活的。
《金楼市》:有这样一种说法:北京被比作世家子、广州被比作商人、上海被视为职业经理人,那南京可比作什么呢?
贾梦玮:北京、上海,海派、京派,好像总是在较劲儿,南京这根弦好像一直没响过,印象中南京人好像就想不到和别人比,这恰恰是南京的特点。真的要比,南京也要不甘心的,因为有着长长的过去,有荣耀有屈辱,有辉煌有颓败,这样一比,南京人免不了要骄傲,免不了要感伤。这样的心理,倒是造就了文学。加之南京的悠久传统与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京好的文学土壤。除了北京以外,没有哪座城市的文学整体可以和南京相比;如果考虑到北京的作家大多是“外省人”,南京实在可以称为文学中心。
南京城建的黄金十年
“钟阜巍峨,高山仰止;江天寥阔,新燕远飞”
——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
《金楼市》:您对1999-2009这10年的城市化进程如何评价?调整空间又在何处?
徐琴:这十年是南京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最快最好时期。当然,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较突出的时期,城市发展价值观的不断调整,这些矛盾也已在实践中不断寻求解决途径。未来南京的城市化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注重新城区的功能建设和完善,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提升,注重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配置的进一步合理化和有机化,实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功能的协调。
《金楼市》:回顾南京1999-2009的发展,当您现在走在南京街头,您会发现南京建筑有哪些新变化?
汪永平:对南京的众多楼盘来说,在2000年以前,不管是设计水平和产品品质,与真正的西方现代建筑仍存在不小差距。
2000年后,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等诸多因素,越来越多的房产开发企业意识到,必须走出国门学习真正的现代建筑,同时一大批西方的优秀现代建筑设计师也开始陆陆续续来到中国参与各个城市的开发建设。应当说,南京现代建筑在2000年以后,开始了它的跨越式发展。而这其中,江宁和河西无疑是吸纳现代建筑元素最多的两大板块。
《金楼市》:城市的发展必然以合理的规划为先导,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内数万亿信贷资金集中流出,去年开始调整的房地产行业却因此受益。就南京来说,城建投入总额据说达到了438.3亿,创下历年城建之最。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迅猛推进,城市自身做好准备了吗?
汪永平:出于利益的驱动,房产开发企业并不具备城市整体规划发展的考虑。政府各职能部门则需要弥补起这些不足。
首先,要着眼于各种环境的改善,其中包括交通环境、绿化环境、居民居住环境。近几年来,尤其在绿化方面,政府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但对于老城区来说,交通环境、居住环境的改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如南京老城区就一直深受排水问题的困扰。第三,软件等其他设施的建设,这其中包括商业配套、文化设施等。
给建筑一些时间思考
“南京的古都地位不能与北京、西安相比,也不如杭州富有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文化一次次地流失……即使像民国期间的遗址或遗迹保存得相当完好,离开了承载文化的人,单纯的物也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更重要的是,南京必须确定在文化上的发展方向,使南京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论南京人的文化底细》
《金楼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应当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及其文化资源的经营?
徐琴:对于城市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认识和界定,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逐步扩展的过程;对于文化保护的目标,则经历了一个从点到面、从静态到动态、从物质到非物质的逐步升华的过程。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城市更新和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借鉴。
《金楼市》: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价值观应当是包括哪些内容?
徐琴:新世纪的城市发展价值观无疑是以人本主义取代曾经的物质中心主义,即城市发展以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目标。物质设施的建设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技术手段,但不是最终目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城市具备在某一领域能够取得领先的、不可替代地位的关键性能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市民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主导城市发展的体制与机制。
《金楼市》:一个古老的城市怎样在商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一个建筑遗产丰富的城市怎样处理新和旧的关系并保持个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琴:城市文化的保护、保存、修复和发展作为系统目标,应当能够和谐地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需求,得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再生;普通市民也可以作为城市文化保护和文化再生的重要力量予以考虑,而不再局限于政府和专家系统;应强调在延续并改善原住民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文化的再生和永续发展。
汪永平:我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古建筑和新建筑应该可以是兼容并蓄的,简言之,就是保护好古建筑,设计好新建筑。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古城区的很多风貌仍然保存得相对完好,但居住在古城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早年我就曾经在城南门西进行过一次调研,总的印象是:这里的户外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匮乏,每户居住面积狭小……在受访的上万人中,50%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且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老人占20%。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旧城改造”“危房改造”等一系列运动的展开,一些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较差的老城区终于迎来了新契机。
城市化的大浪潮下也隐藏了问题,城市建筑已来不及思考。而从建筑产品使用寿命上看,目前作为二类建筑的新建商品房的使用寿命标准大多设定在50年左右,而作为一类建筑的一些重要公共工程的使用寿命也仅在100年左右。因此,尊重古建筑、尊重历史、尊重前人更有必要。
本版撰文 快报记者 葛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