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7版:财商纪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论坛 博客 推荐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南京百姓十年“财商”养成记
  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次被提出。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通俗说来,“财产性收入”就是老百姓所说的“用钱生钱”。

  虽然“财产性收入”的概念提出不过两年时间,但是,这种由理财而致富的方式早已为大家熟悉。特别是近10年以来,从早期的储蓄、国债,到中期开始走热的股票、基金、房产,再到近年受捧的黄金、期货、外汇等理财方式……由于个人、家庭理财观念的不同,人们的理财方式逐渐出现分化,理财结果——即财富的积累水平出现了巨大差距。

  在《现代快报》十年报庆之际,《第一金融街》采访多位本土专业人士,与他们一起共同回顾南京市民这10年来的理财故事。

  第一回 被动躲闪

  储蓄利国又利民,党员带头买国债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行官。“我想,没有理财观念的建立,理财方式的改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路瑶表示。

  他介绍称,决定把钱存在银行还是拿去投资,是十年前南京市民理财观念的初次分流。

  理财观念为什么会分流,众说不一。路瑶介绍了一个目前较为公认的答案:“曾经有一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专门研究这个课题的。他认为,心理学范畴内的个人性格决定了投资、理财观念的不同。”

  对此,路瑶进一步解释说:“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有人是风险偏好型,有人却是风险规避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喜欢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这一点是极为相似的。”

  在观念变化的节点处,储蓄仍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财方式。“2001年以前,国家主要提倡储蓄的理财方式,口号是储蓄可以利国利民,这是理财观念的第一阶段。”

  据路瑶回忆,那时,金钱的投资功能尚未得到普遍认可。“虽然在2000年、2001年的时候,学校里的不少大学生也开始炒股,甚至出现了男生向女生借钱炒股的现象,但更多人主要是学习在资本市场涉水。”

  与储蓄同时代的理财方式,还有后来的国债。路瑶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债就开始出现了,一直延续到如今。不过一开始,这种理财方式还不太被市民认可。”有金融界专家回忆当时的情形是:虽然当时国家要求“自愿量力,不要强行摊派”,但为了能够完成国债的发行任务,党员带头买国债、甚至单位扣钱摊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直到现在,不少年龄较大的市民依然青睐于投资国债。“国债作为一种防守型的理财品种,具备长期性、低风险等诸多优势,这是比较适合我的。”即将退休的周先生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现在的国债,可以在线认购,非常方便。”    

  “选择国债,其实是当时市民资金积累不到位的一种表现。”江苏弘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久年认为,投资国债虽然在当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收益也较为稳定,但其资金回报少、流动性差的特征,决定了这种投资方式不会长期占据主导位置。

  于是,一个新的理财时代即将来临,大批南京市民在理财方式上开始了“喜新厌旧”的全新选择。

  第二回 主动出击

  不炒股票就炒房,千万不能存银行

  2003年开始,南京市民告别了储蓄和国债的单调理财,股票、基金、保险与房产投资人数猛增,理财开始进入“多元化”时代。

  “从2003年到2006年,特别是2005年和2006年,全民炒股现象初现端倪。”丁久年回忆说。

  2005年6月8日,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中国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等利好消息的触动下,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

  “这次股市大涨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在南京,完成了从一小部分人炒股到人人谈论股市、普遍尝试炒股的转变。”路瑶认为,相对较早进入股市的上海市民,南京炒股成风的历史开始得稍晚。“大概在2005年左右爆发,2007年后参与股市的市民更加广泛。”

  当时在证券公司工作的蒋瑞还记得,那时他所在的部门招一个开户员打出的待遇都是年薪10万元。“股市有多火爆可想而知!”

  可以说,全民炒股完成了一次理财观念的全民普及,它大大缩短了更多理财方式深入人心的时间。

  “2005年起,基金逐渐成为南京市民喜爱的主要投资选择。”路瑶表示。

  据媒体报道,2005年至2007年期间,南京多次出现市民排队抢购基金的热潮。一个标志性事件出现在2007年10月10日,当天第三只投资境外股票基金发行,南京基民几乎将全城每一个认购柜台挤满。据事后的估算,南京市一天认购该基金的金额超过5亿元。

  几乎同时起步,房地产投资在2003年后的南京开始走上“快车道”。“其实,从2001年起,房价就一直在涨,2003年开始,房价上涨的速度更快更明显。”路瑶回忆。

  长期从事本土房产和财经报道的资深记者尹霄飞对上述观点表示了认同:“特别是2002年、2003年房地产火爆的行情出现后,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到4000元/平方米左右,房价快速翻番,短线投资者有利可图,更多投资客纷纷入场。”

  人们发现,当股市出现波动之时,房子作为更好的保值产品,其投资价值一朝凸显。

  到了2007年,在这个被不少人称为是“通货膨胀年”的年头里,民间炒股、炒房的势头更加猛烈。不少南京市民总结为顺口溜——“不炒股票就炒房,千万不能存银行”。对此,在金融界打拼多年的丁久年笑着回忆说:“当时流行的的口号是,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不能跑输CPI。”

  第三回 知识更新

  黄金期货齐登场,投资渠道更宽广

  理财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巨大的收益,将大量认识到“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南京市民客观上分成了两大类别:

  一类是少部分积累了较多财富、先富起来的市民,他们开始寻找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投资渠道;二是那些小赚一把或是还未赚到多少钱的市民,这类投资者中多数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少数人则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投资方式。

  “当时,就连老百姓以为包赚不赔的基金也开始亏了。事实教育了大家,必须清醒认识投资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也会包含风险。”弘业集团交易分析师、专家团讲师于涛回忆说。

  即使是老股民,现在也意识到自己的理财知识盲点,当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办起各种免费培训班,培训班期期爆满。

  此后,期货投资升温,黄金投资升温……“一是这两年不少市民通过前期的理财,让自己的口袋中有了大量闲钱;二是市场因素,资本逐利的天性和灵敏的嗅觉发挥了作用。”于涛认为。

  今年5月,位于新街口中央商场的中国黄金专卖店在装修后试营业的1个多月时间内,“中国黄金投资金条”销量就达到30公斤;8月,南京一位房产商拿出巨资3000多万元购进金条150公斤,成为迄今为止南京最大的单笔黄金交易……

  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储蓄利国利民”到“钱能生钱”,南京市民的投资理念、投资意识和理财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随着市场上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专业化、规范化的理财市场将为市民追求富裕提供更多的机遇,“财产性收入”的家庭贡献也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快报记者 李汇丰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