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民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那年,南京诞生高教公寓群
· 国庆阅兵后
方队领导特批他探望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那年,南京诞生高教公寓群
全是百米高层住宅,16所高校3300户教师入住,时称全国第一
  2000年5月21日,全国当时最大的高教高层住宅群——龙江花园城十幢高教公寓全面建成,交付南大、东大、南师大等16所高校使用。至今从草场门大桥上远远望去,南北两处百米高楼呈扇形排开,气势非凡。可是10年之前的南京,各大高校的精英们为什么甘于迁往一片荒芜泥地的龙江?又为什么会接受当时许多南京市民都不愿居住的高层建筑呢?

  近日记者回访当年的设计者、建造者们,回望当年的那些事、那些人,谁曾想到10年后的龙江会成为主城中心区之外房价最高的高档住宅区呢?谁又曾想到,龙江这一成熟居住区的崛起之初乃至现在都深受“教育之城”的裨益?这个“全国最大的高教公寓”不仅记录了相隔10年、两个时代高教精英们生存状态的巨大反差,也见证了南京跨出城墙、开拓新城的第一步——龙江之崛起。

  追寻历史上的第一 ⑥

  那个教师为房所困的年代

  文弱老师占高校厕所当住宅

  高校教师,现在看来可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可二十多年前,南京很多高校教师却不愿留在大学,改行的改行,出国的出国,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住房。聊起那段历史,时任高教公寓筹建办主任的周鹏维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南京是高校集中的城市,由于大多学校地处城区,住房建设用地也趋于饱和,部分高校教师住房水平呈下降趋势。比方说,东南大学人均居住水平仅有5.06平方米,而南京大学中青年教师中无房户居然多达530户。”

  对当时的住房紧张,周鹏维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外文楼的厕所里,青年教师们把床抬了进去,带着被褥就直接住了下来。当时,楼里共有6个厕所,有四个都被教师们占了。学校觉得太不雅观,让老师们搬出去,不要占着厕所。可老师们万般无奈,“要是能找到地方把床放进去,谁还愿意住在臭烘烘的厕所里呢。”后来,住在厕所里的好几位老师都通过考试到了国外。当时还有人调侃说,“看来,这几个厕所还培养了不少留学生。”

  “说起来真的很心酸。”周鹏维说,那些年,教师流失得非常严重。根据统计,从1989年到1993年,高校共流失各类知识分子2153人,教学科研第一线教师占90%,而且这种流失还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后发现,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住房紧张。

  进军河西龙江

  建百米高层只是因为土地紧缺

  高校教师的住房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江苏计划先建四幢高层教师公寓,也就是现在的高教公寓。

  “当时的选址也斟酌讨论了很久。”周鹏维回忆,如果选江北交通不太方便,江宁又太远,城中不可能有地方,最终才选定了河西龙江。

  “当时的河西还没有开发,一片荒芜。”三年多的时间里,周鹏维一直待在工地。河西是长江冲积平原,土质还没有固化,水分又高,十分松软。工程队特别选用了48米的方桩。方桩一放下,就立刻下沉十几米,工程队就慢慢打,一直将方桩打入几十米下的岩石中。1998年高教公寓如期完工。

  更大规模的月光广场和阳光广场也很快开建。两个广场共有10幢高层公寓,建筑面积达27.4万平米,成了全国最大的高校教师住宅区。两个广场主要是为解决城西片的高校教师的住房问题,包括南大、东大、南师、河海、南中医、江苏教育学院等十多所高校。周鹏维提供了一个数字:“3300户,高教公寓、阳光和月光广场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么多教师的住房问题,而且这些教师换房后,他们原先的房子就可留给其他教师使用。因此净增一套房,可以改善3~4名教师的住房条件。”

  据当年该居住区的设计师、当时在南京民用设计院工作、现在也是一家设计院院长的王小奇告诉记者:之所以能解决这么多的教师住宅问题,是因为这批房子是当时龙江罕见的百米高层。

  副总理的批示

  一个不用大价钱也能造好房的样板

  国庆前一天,记者赶到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翻到了已经边角泛黄的建设资料,审批材料中赫然发现了这样的一段手写文字:“焕友、斯林同志:在国办简报中看到这条消息(南京兴建全国最大的高教住宅区。——记者注)很高兴。南京市委、市府为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广大高校教师办的一件大好事。我相信,他们将会以加倍的努力来回报高教事业,为振兴江苏、振兴南京、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落款是:李岚清,一九九七年九月十六日。

  这就是龙江高教公寓建设过程中著名的“副总理批示”。周鹏维告诉记者:那时候老师们不仅工资待遇不高,多年来分房都比企业机关要差很多。那时候国家开高教公寓会议不仅要江苏省教委去,还必须要南京市主管城建而非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去,还要市计委、市财政等部门,少一个部门回来后房子都盖不起来。

  当时高教公寓的开发商是南京城市建设总公司(现为城开集团),南京城市建设开发集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标,最后由来自全国各地的74家竞标企业精选出8家公司10支队伍。设计师王小奇回忆:“我们借鉴了上海流行的蝶形高层设计,做到了每户人家至少都有一个房间是有日照的”,而且全都带有保温层。当时成本控制成为设计建设方的第一大难题,限定的售价不得超过2500元/平方米,其中省里补贴500元/平方米,各学校制定购房办法,教师出资40%~60%,最终圆满建成。

  一个起点

  龙江崛起

  南京跨出城墙

  由于成本的制约,该小区原先规划的地下停车库没有建设,小区中心的广场景观也被简化建设。“广场铺的地砖太多,透水率不够,不利于住宅区自身的小环境生态循环。”这在设计师看来,简直就是当年留下的遗憾。

  不过阳光和月光两大广场的建成,不仅为高教公寓的老师们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这片宽敞地也改善了龙江整体片区的居住环境及品质。别看楼很高,住的户数很多,可广场很大,两处都各有5公顷左右,而建楼,一幢占地1000平方米,10幢也就1公顷,广场占地是楼房占地的10倍。现在的高档楼盘以“1/6的土地生长建筑,5/6生长植物”来夸耀自己的楼盘生态环境好,其实还比不上这10年前建的高教公寓。

  龙江现在是南京著名的高房价地区,尤以区域内名校众多、学区好、房子不算太旧而成为有学童的家庭的“最爱”。而名校成就的重要条件就是生源素质高,几千户高教精英的集体涌入显然大大提升了这一地区的居住人群素质。而且当年的老师还不像现在,家家都没有几套房,入住率几乎是百分之百。随着老师们待遇的提高,这里也成为消费能力高的成熟区。

  “当时草场门大街已经有了,不过其余支路都还是一片农田,处处水塘,自阳光、月光以西只有那4幢高教公寓,其余基本没房子,当时给我们定的目标是将此建成南京的西大门入口的标志性项目。当年谁也不会想到,10年后的草场门大街会是现在这般的繁华景象。”王小奇告诉记者,龙江可谓是南京走出600年老城墙、拓展新城的第一步,“论开发,或许高教公寓不是龙江第一批建的房子,但可以说它标志了龙江的成熟,支撑了龙江的崛起。”

  快报记者 谢静娴 孙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