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南京流传着这样一个歇后语:"三聚"的鞋店——老样。说的就是“三聚”鞋子做得好,历史悠久,他们生产的鞋子自然是“老样”。当年的“三聚鞋店”,是南京做鞋最好的鞋坊。 虽然现在南京街头看不到“三聚鞋店”的身影了,但是三聚的鞋子,如今70岁左右的老南京人都穿过,而且都是过年时才舍得穿的。三聚鞋店最早在中华路178号,透过当年的老照片,可以看到这个最好鞋坊的前世今生。 三聚鞋店第二代传人刘宝榕 三聚鞋店创始人刘松琴 1 3 |
|
|
第一张:
三聚鞋店创始人刘松琴
意气风发的他把“三聚”带到南京
照片中的男人看上去不像商人,有几分文气,脸上透着一股力量,穿着民国时期的长袍,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这个男人就是刘松琴,也是龙俊的爷爷。
“爷爷家世贫寒,当时家里人多,经济不堪重负,为了谋生,我爷爷去鞋店当了学徒工,后来成了鞋匠。因为不甘贫穷,匆匆安顿了家里人后,爷爷从天津南下步行到上海。在河北同乡会帮助下艰苦创业,从摆摊、开作坊到开鞋店,生意不断发展。”龙俊说,上海给了刘松琴机会,让他见识了大世面,也让他从一个鞋匠变成了商人,并提升了经营技能。1905年,刘松琴离开上海先后在芜湖、南京、天津开鞋店,三地“连锁”,刘松琴自己落脚南京,其余分别交给了两个弟弟经营。
南京的“三聚鞋店”创始于1912年,开设在中华路178号,起初叫“三聚鞋帽庄”,开始做布鞋,后来发展做皮鞋。“我爷爷做的布鞋,拿到现在来看绝对是工艺品,都是绣花鞋,非常精美。”刘松琴的老布鞋,做工讲究。从下料、做帮、配底到整形各道工序都有要求。纳布鞋底针线密度有讲究,纳底要“锥子细、麻线粗、不错层、刹线紧”,这样鞋底干整密实、经磨耐穿、不错层、不走形。纳鞋怎么缝、缝多少针都有讲究,配上一双好鞋帮,穿旧了鞋都不走样。
第二张:
三聚鞋店的门面房
当年的三层楼,现已不存在
照片中的小洋房透着黄色的光,旁边的大树几乎和门面房齐高,虽然门面房打的是“长兴面馆”的招牌,但龙俊一眼就认了出来,那其实就是三聚鞋店最早的门面房所在;“1956年公私合营,三聚鞋店搬到了建康路,而刘长兴面馆搬到了老三聚所在的店面。”遗憾的是,1998年马路拓宽,这个刘松琴一手创建的三层小洋房化为了尘土。
“最初是租房,当时租了一个单身老太太的房子,后来,‘三聚’渐渐壮大了,刘松琴就把租的宅子买了下来,把小平房改建成当时时尚又非常实用的小洋楼。每层楼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左右,一楼是门市,二楼是作坊,三楼是办公区域,顶楼是凉台,当时整栋楼还有一个万年青标志,但被刨掉了。”龙俊说着还给记者画起图来,第一层前面是门市,后面有账房先生的位置,还有天井以及职工吃饭的地方,“员工和家属的饭菜差不多,每次吃不完就会挑走,每每都有乞丐在外候着,那些没吃完的饭菜就成了乞丐们的美味佳肴。”
“当时的三聚鞋店已经有了现在的‘三包’服务了。”龙俊说,当时的三聚鞋店要求营业员仪表端庄,谈吐文雅、礼貌热情、服务规范周到,不仅如此,还要熟悉商品知识,了解用料产地、性能、制鞋工艺,了解商品适合或不适合哪些顾客,解答顾客问题,百问不厌,百拿不烦。可以根据顾客特殊脚型,或对款式、用料、颜色等不同的需要,加工定做。生产安排采取“冬鞋夏做、夏鞋冬做”提前准备,季节到来及时上市供应。商品可以退换修。
“那时候,不论是布鞋还是皮鞋,料子都是进口的,布鞋料子产自英国,皮革多用进口皮,尤其面料都是进口小黄牛皮。”龙俊说,在上世纪早期的年代里,大多数人是脚穿布鞋的,而三聚的布鞋几乎是供不应求。头戴礼帽身着长袍大褂的新郎官脚上必套三聚圆口布鞋。公职人员出门公干,百姓出远门跑亲戚,也喜欢穿上三聚布鞋,可谓各种人群都很喜欢三聚布鞋。其广受百姓喜欢的原因在于穿上极为舒适养脚,外观又好看,又耐穿。三聚布鞋名气很响,老板非常注重质量。为保住名气,老板规定若有顾客上门诉说穿不适脚对质量有异议,店员决不允许回辩,收下鞋并当场用鞋刀将鞋一劈为二,扔入墙角篓中,立马让顾客重挑一双合意的鞋走路。
“‘三聚鞋店’从来不做广告,但是美誉度特别高,每年春节买双‘三聚’鞋穿上过大年,已成为老顾客的一种习惯。虽然提前备足商品,往往大年三十就供不应求了。卖空的货架上只好用空鞋盒补上,提前打烊谢市。”
第三张:
第二代传人刘宝榕
遭遇特殊年代,“三聚”从此消失
照片中的老人精神矍铄,他是三聚鞋店创始人的二儿子刘宝榕,也是后来三聚鞋业的技术干部,但是在特殊年代,刘宝榕遭遇了一系列的变故后,对老三聚已经力不从心,1987年老人退休,而三聚鞋店在市场上挣扎一番后,彻底淡出了南京人的视线。“曾经有一段时间听说,三山街还有三聚鞋店。我去现场调查过,那根本不是老三聚,有可能是摊主自己去抢注了三聚鞋店的商标;而且那个摊主说的有关三聚鞋店的往事都不内行。”龙俊说。
“本着‘满师不出徒就是误人子弟’的感情,我爷爷亲自带徒弟,培养骨干。他培养二儿子刘宝榕拓展皮鞋业务,熟悉采购,使他成为鞋业行家。高薪聘请上海皮鞋技师,关注上海新产品上市,及时组织生产销售。”但1956年公私合营,三聚鞋业的店面改了,而父亲则被调去府西街红旗皮革厂负责生产。后来,文革时期,父亲从一个皮革厂干部降为普通营业员,后来更是远离南京。
“我父亲回到南京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当时只有一些生活费。1987年退休。”龙俊说,后来父亲曾经被邀请去监督一家工厂的皮鞋生产,但是父亲看到那家加工出来的皮鞋实在达不到“老三聚”的要求,曾断然离去。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文
快报记者 路军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