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60年 我们的国庆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1969年 南京少年登上观礼台
· 44年前,紫台首次发现彗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44年前,紫台首次发现彗星
紫金山1号、2号彗星的发现者之一杨捷兴披露激情往事
  [编者按]

  国庆60周年庆典的激情还在人们心中回荡,新中国建国60年来,有太多的成就值得回味。作为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南京也有太多的“第一”让人心情激荡。

  回首往事,听当年那些创造了“第一”的人们细数成就的来之不易,品味创业的艰辛,就像展开了一幅恢弘的画卷,往日的荣光跃然其上。这样的荣光,是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记忆,更是今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1965年1月1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用一台40厘米双筒望远镜发现一颗彗星,定名为紫金山1号;11日,又发现一颗彗星,定名为紫金山2号。这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两颗彗星。到目前为止,紫台已经发现了5颗彗星。

  从1949年开始,紫金山天文台已故老台长张钰哲老先生就开创了我国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几十年来,他和他的助手们,为人类的星空图谱捕捉了近千名“新成员”。在国庆期间,记者采访了当年紫金山1号、2号的发现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秘书长杨捷兴。拉开办公桌的抽屉,杨老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动人心魄的历史跃然纸上。

  惊喜!

  中国人首次发现小行星

  杨捷兴告诉记者,提到中国小行星和彗星的发现和观测,已故的紫台老台长张钰哲先生就是一颗“永远闪光的星”。早在1928年,这位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和小行星工作的创始人,就在美国的叶凯士天文台通过两年的苦苦追寻,发现了一颗从未有记录的小行星——“中华星”,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1949年10月,在张钰哲先生的努力下,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仪器得到了修复,“当时用于观测的望远镜现在看来非常简陋,只有一台直径为15厘米的小望远镜和刚刚修复的60厘米反光望远镜。就靠着这两台望远镜,张钰哲和他的助手张家祥每天深夜在星空中苦苦追寻,寻找从未有记录的新行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搜星工作进行到第六年的时候,也就是1955年,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紫金1号。”

  今天,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矗立着一架服役多年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双筒望远镜,40厘米的口径,长长的筒身指向天空,透过它你可以看到清晰的星空。这台双筒望远镜也成为紫金山1号、2号“姐妹彗星”的见证者。

  杨捷兴告诉记者,1964年紫金山天文台决定从德国购买这台40厘米的双筒望远镜,在当时,这台价值几十万美金的望远镜可以说是中国最先进的望远镜之一,用于小行星观测相当不错。这台望远镜视角大,因为是双筒,可以同时拍摄两张照片,互相检测观测到的星星是不是移动天体。

  罕见!

  十天之内发现“姐妹彗星”

  196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杨捷兴被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工作地点就是在现在的紫金山上。用杨老的话说,当时的工作就像修行一样,那时候的紫金山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闹,荒无人烟,山上只有他们几个同事,住集体宿舍,每天白天睡觉,晚上起来工作,常年不下山。

  “如果比赛穿针,那么天文工作者一定是最后的赢家,我们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夜深人静别人进入梦乡时,这也需要比常人更细心,更耐得住寂寞。”杨捷兴说。

  1964年10月,杨捷兴和他的同事们用上了40厘米的双筒望远镜。“观测小行星是个苦差事,两人一小组,眼睛要盯着导星一动不动,镜筒要随着天体移动而移动,不能有丝毫偏差。星星不会总是出现在你头顶上,那时候我们观星还是个体力活,一会儿趴在地上,一会又要爬楼梯……”

  “与现在一晚上能拍上千张图片相比,那时候一个小时才能拍一张照片。寒冬腊月的时候,冻得腿都发麻。休息的时候喝两口热水吃一口馒头,继续观测。”杨捷兴说。

  90多个不眠之夜,紫台的小伙子们熬红了双眼,但他们依然在星海中搜寻。

  1965年的元旦,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拍下的照片中发现了一个扫把状的模糊光点,这一发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难道是彗星?这颗星星亮度很暗,只有15等,比北极星要暗上十几万倍。需要一小时的曝光时间才能清楚地在照片上看到。

  事不宜迟,紫台一面开始进行连续跟踪观测,算出运动速度,一面向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汇报,以确定这是否是一颗未知的彗星。在随后的几天内,国际上所有的望远镜都对准了这颗未知的彗星。几天之后,国际上传来好消息,这确实是一颗新发现的彗星。

  时隔44年,当杨老再次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当时都高兴坏了,但要说怎么高兴,我现在也说不上来,这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颗彗星啊。那么多个不眠之夜,值了!”

  杨捷兴告诉记者,按照国际惯例,彗星的命名规则由发现者命名,而紫台是个观测小组,经过讨论,决定将这颗彗星命名为“紫金山1号”。

  仅仅隔了10天,在1月11日,紫金山又发现一颗彗星,定名为“紫金山2号”。

  绝大多数彗星是肉眼看不到的。如今很多科学家们都认为地球生命起源和彗星有关,是彗星撞击地球而导致生命起源演化的。

  “一般来说,在发现的星体中,以小行星居多,彗星很少。更别说在十天之内连续发现两颗彗星了。这是相当难得的。”杨捷兴说。 “为什么当时我们认定是彗星呢?” 杨捷兴给记者看了当时“紫金山1号”的照片,在繁星点点中,这颗彗星显得十分“异类”,朦朦胧胧,像个扫把扫过星空。“如果是普通的小行星,照片上的痕迹应该非常清晰,但是这颗星星有朦胧的彗发,我们就是根据这个特点确定发现的是颗彗星。”

  期待!

  百年后肉眼能见“姐妹彗星”

  杨捷兴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两颗彗星的回归时间:1965年,1971年,1977年……每隔六年,全世界的天文台都能在星空中搜寻到紫金山1号、2号的身影。

  “我们称这两颗彗星为姐妹彗星,两颗星的亮度差不多,都为15等,回归周期也是6年。到目前为止周期少于六年的彗星屈指可数。100年后,紫金山1号、2号彗星将可能发光,变亮,轨道改变,到那时候我们有可能肉眼能够看到,可惜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了。”说到这,杨捷兴有些遗憾。而在将来我国的宇宙飞船去探测星空时,紫金山1号、紫金山2号彗星都有可能成为探测对象。

  在紫金山1号、2号彗星之后,紫台的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三颗彗星。到目前为止,紫台已经发现了5颗彗星,140多颗近地小行星。1994年彗星撞木星之后,怎么预防近地天体撞地球以保卫地球安全,也成了天文学家们的使命。1995年,杨捷兴和汪琦两位学者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预防近地天体撞击地球》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中国要建造近地天体望远镜,加入到这场地球保卫战来。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制的施密特型1米近地天体望远镜试观测成功。如今40厘米双筒望远镜已经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世界顶级“千里眼”,天文学家们用这架望远镜将触角伸向太空深处,捕捉到那些可能对地球造成危害的“莽撞”的近地天体。

  快报记者 安莹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