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年大阅兵,牵动着重庆渝中区大坪彭家花园警备区干休所彭云一家的心——这个特殊的家庭,一家三代有13位军人,从爬雪山、过草地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到和平年代抢险救灾的解放军,他们见证了新中国军队的发展之旅。
前日,92岁的老红军彭云特地将两个儿子和孙子召回来一起观看阅兵式。虽然因岗位不同各有任务,许多儿孙未能全部聚在一起,但他们的眼睛却在不同的地方盯着同一个画面。
92岁老红军彭云致礼逝去的战友
[军人之家]
一家三代13位军人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
——《咱当兵的人》
上午8点不到,彭云就在保姆帮助下早早起床洗漱好了。
“把我的军装和奖章拿出来!”爬过雪山、三过草地,经历过长征的彭云如今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记忆力也衰退了。但她把阅兵时间记得牢牢的。
13岁参加革命,到正师职离休,彭云把一生都献给了部队。国庆60年大阅兵这个特殊的日子,激动的她要再次穿上军装,戴上勋章,“隔着屏幕接受首长的检阅”。
在这个大家庭里,像彭云一样把青春和汗水献给部队的还有不少。除了彭云和两年前去世的丈夫,还有5个儿女、两个儿媳、1个女婿、3个孙辈,一家三代有13名军人,名副其实的军人之家!
上午9点,彭云穿好军装,端坐电视机前。她的胸前,挂满了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八一奖章等10个代表着她一生的徽章。
9点过,《咱当兵的人》音乐声响起。56岁的小儿子戴林元搬着椅子过来坐在母亲身边,刚跷起二郎腿,就被彭云打了下去:“当过军人的,坐要有坐相!”老太太这句话,让几个儿孙都悄悄笑了——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九旬妈妈]
3个烧饼的婚礼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游击队之歌》
10点,阅兵式开始。戴林元把电视声音悄悄调大了:“长征时,妈妈右眼发炎失明,视力不太好,主要靠听。”“那时候部队条件差嘛!”儿子的话,让彭云的记忆回到从前。
出生于四川巴中的彭云,9岁时被送人做了童养媳,13岁那年,她毅然离家参加工农红军成了一名宣传员。1935年,18岁的她随红四方面军先头团开始长征,三过草地。草根树皮都被前面的人挖光了,没吃的,彭云只有吃皮带,先用火烤,再用水煮,一顿只能嚼一小截。
过雪山时,彭云右眼发炎了,朱德让卫生员和战友照顾这个“小老乡”,彭云感动得流泪,朱德见状直安慰她:“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别哭,会好的!”最后,靠战友搀扶走出雪山时,彭云的右眼也失明了。
1937年,她和丈夫在甘肃庆阳结婚,洞房是5平方米的破窑洞。他们找战友凑了5毛钱,买来3个烧饼,切成小块分给战友,这就是婚礼上最奢侈的东西了。
婚后,彭云和丈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屡立战功。
看着阅兵式上各方阵漂亮的军装,彭云露出羡慕的神情:“女兵的裙子好漂亮!我们那时候哪见过这些?最初打土豪分田地,根本没有军装,是分到啥穿啥。”那时的部队,就像《游击队之歌》歌词唱的那样: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六旬儿子]
练兵种菜的生活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打靶归来》
餐车、卫生车、加油车……伴着老人的回忆,屏幕上出现了各种后勤保障装备,彭云的两个儿子忍不住兴奋起来:“现在的军人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多了!”
63岁的大儿子戴庆元说,上世纪60年代参军,每天早晚都是高粱米窝窝头。入伍没多久,他就患了胃病。到越南抗美时,每天睡丛林,经常有毒蛇钻进被窝,哪有现在的专用帐篷?
比哥哥后入伍的戴林元回忆,他参军的青海某部驻地海拔2800米,每天只能吃夹生饭。没有菜供应,战友们只好自己挖地种萝卜白菜。10天左右打次牙祭,但100多人只有两公斤肉罐头加萝卜。
尽管条件艰苦,但练兵打靶却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任务。脍炙人口的军歌《打靶归来》就是那个时候流传开的,“是早晚必唱的歌”。
[当代军人]
和平年代创荣光
在和平的年代里为你站岗,情依然坚强,爱依然宽广。在和平的年代里创造荣光……
——《和平年代》
坦克方队、空降兵战车方队、装甲车方队……打着“Made in China”烙印的武器装备一样样在屏幕上出现,彭云和儿子就一次次发出感叹。
这时,座机响了。远在西藏和酉阳执行任务的两个孙女婿分别打来电话,祝老人节日快乐。
孙女婿敖斌是成都军区某汽车团团长、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去年12月,他带团在汶川执行灾后重建抢运建材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前来考察,特地对他们的后勤保障进行了询问。对他们来说,衣食后勤等问题已不再是困扰。如何钻研技术进一步提高部队实力,才是和平年代军人的任务。
阅兵式到了尾声,当画面上的人群激动地站起敬礼时,92岁的彭云也颤巍巍起身,背向电视,向满墙老战友的照片敬了个军礼:“你们放心去吧!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祖国和部队会越来越强大!”
据《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