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60年 我们的国庆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军区四大“撒手锏”武 器亮相
· 受阅王牌武器逐个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0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军区四大“撒手锏”武 器亮相
  举世瞩目的建国六十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终于揭开神秘面纱。30个装备方队展示的52型装备,更是让世人惊叹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进步。

  “特别是首次参阅的几种陆军装备,被称为中国军队的‘撒手锏’武器,其作战性能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首都阅兵装备方队指挥部副指挥、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许伟少将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国庆前夕,新华社记者先后深入位于北京近郊的阅兵村和率先列装陆军“撒手锏”武器的南京军区部队,零距离探寻受阅的4种中国陆军“撒手锏”武器。

  新型两栖突击车

  陆地猛虎海上称雄

  在56个阅兵方队中,第17个驶过北京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以及胡锦涛主席检阅的方队,是装备方队的第3方队——两栖突击车方队。

  “这种突击车又称为水陆坦克,是我军最先进的第二代两栖装甲装备,综合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具有优越的机动性能、强大的火力配系、较强的综合防护能力和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许伟说。

  “你比如,茫茫黑夜,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这种突击车不仅能在风浪中高速航行,还能准确定位攻击目标,并迅速摧毁。它的综合作战性能完全能够同世界军事强国最先进的两栖突击车媲美。”许伟强调。

  这次受阅,是突击车第一次与世人见面。

  驾驶18辆由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某新型两栖突击车的,是“硬骨头六连”所在师的南京军区某两栖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团的官兵们。

  这个装甲团的前身是1949年组建的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水陆战车登陆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两栖部队。

  “我们团组建60年来,历经7次换防、13次转隶,如今发展成为我军两栖作战的拳头部队。”38岁的副团长吴伯进说,近年来,他们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演习以及1998年长江抗洪、2008年南方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等急难险重任务。

  1日上午,作为两栖突击车方队的副方队长,当吴伯进驾驶着“0318”号两栖突击车缓缓从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前通过,胡锦涛主席一声声“同志们辛苦了”的问候声在耳边回荡时,他的心情异常激动,“我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为人民服务’”。话未出口,泪水已从他的眼角流出。

  2005年,吴伯进所在的装甲团成为全军首批列装某新型两栖突击车的部队。

  当精锐的两栖突击车“轰隆隆”地驶入位于浙江某地的装甲团营区时,吴伯进和他的战友们面临一场全新的考验。

  “列装了新装备,并不意味战斗力自动生成。”吴伯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装甲团官兵们为了熟练驾驭这些“科技含量很高的家伙”,玩命般钻研和训练。

  白天,官兵们一身汗一身泥;晚上,他们又凑在一起,总结梳理训练步骤、动作要领、心得体会以及疑难问题。他们迅速摸索总结出新装备的一些战术和训练管理要点,梳理出新装备的训练指导法、训练口诀、疑难解答等。在大海中训练,他们克服闷热、眩晕、恐惧等困难,科学采集新型两栖突击车多种航速下的最大航距;摸索了不同敌情、不同条件下的导航方式、编波队形的运用方法,为直航攻击的战法构想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

  苦练加巧练,突击车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装甲团创造了我军此种装备历史上的“4个首次”:首次完成60公里远距离编队航渡,首次完成直航攻击,首次参加三军联合训练,首次达到海上远距离航渡最大时速。

  记者在京郊阅兵村训练场看到,受阅官兵头顶烈日、衣领扎针、腰插木架、腿捆背包带,每天在室外训练静站长达10多个小时,满身汗水汇成小溪般流进军靴内,把脚掌都泡烂了……

  1日上午,两栖突击车方队时间分秒不差,排面如斧削一般通过天安门,他们高昂的士气,严整的军容赢得阵阵掌声。

  新型远程多管火箭炮

  威力无比的“战争之神”

  第27个驶过北京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以及胡锦涛主席检阅的方队,是装备方队的第13方队——火箭炮方队。

  “受阅的火箭炮,信息化程度高、射程远、威力大、发射速度快,它填补了我军战术导弹和身管火炮之间的火力打击空白,是我军最先进的远程多管火箭炮,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许伟说。

  “新型火箭炮配有可进行信息化操作的车辆定位系统、键盘操作武器系统、火炮自动寻找目标和修正系统。”许伟说,它发射时犹如飓风冰雹般震天动地,能在极短时间构成强大的火力密度,“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杀伤,是威力无比的‘战争之神’”。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火箭炮部队,南京军区某炮兵团是中国炮兵迈向数字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如今,中国炮兵正在成为集火力打击、战场侦察、电子对抗等于一身的多能数字化炮兵。”率队驶过天安门的火箭炮方队方队长丁仕夫,是我军著名的火箭炮专家。

  “炮兵团官兵参加首都国庆阅兵,具有特殊的意义。”担任了5年多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团长的丁仕夫,不久前刚刚被提升为所在师副师长,“69年前,炮兵团就诞生于燕山脚下,由北平各大学的79名大学生组建,第一任团长是时任北平中国大学学生会主席白乙化。”

  “这个团被当年的八路军首长称为‘知识分子团’。”丁仕夫说。

  2005年3月,驻扎在江南名城无锡的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在全军率先列装某新型远程多管火箭炮。

  火箭炮列装不到半年,便迎来了全军“第一炮”——2005年10月,炮兵团携火箭炮首次奔赴西部戈壁滩执行实弹射击任务。

  “好装备,就是要交给你们这样的好部队。”当4门火箭炮48发火箭弹以排山倒海之势集束射向目标,并准确命中时,现场观摩的军委领导高度称赞炮兵团官兵驾驭新装备的能力。

  丁仕夫和他的战友们没有沉醉于赞扬声中,他们随即向军委领导建议:“以往,新装备都是实行单发射击……我们建议进行营连建制齐射,这样可以全面检验新装备效能。”

  4个月之后,丁仕夫率领炮兵团官兵,又一次远赴大漠戈壁,进行某新型火箭炮首次营连建制实弹效能检验射击。

  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实弹射击。炮兵团取得了28组射击数据,填补多项空白——

  此次极限射击,使炮兵团收获了火箭炮在最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宝贵射击参数;

  此次极限射击,实现了火箭炮由打点到打面,由单发射击到营连建制齐射的战斗力飞跃。

  就在官兵们正在潜心钻研火箭炮战斗力潜能之时,参加首都国庆阅兵的光荣任务到了。

  “我们绝不能给中国陆军‘撒手锏’武器丢脸!”在阅兵村的训练场上,记者看到,炮兵团官兵从难从严以实战标准训练,要求车辆驾驶等速误差小于0.1秒,骑线、标齐误差小于3.5厘米。

  新型反坦克导弹

  “陆战之王”的克星

  第28个驶过北京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以及胡锦涛主席检阅的方队,是装备方队的第14方队——反坦克导弹方队。

  “受阅的是我军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许伟说,它机动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具有很强的战场生存能力。”

  “目前,这种装备在我军已形成较成熟的训法、战法,在10多次重大军事行动和演习中,成功地对坦克装甲目标进行有效打击,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坦克的克星。”许伟说。

  反坦克导弹方队由南京军区某炮兵旅组成,曾参加过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

  作为我军最早列装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的部队,这个炮兵旅创造多项纪录:实弹射击最早、发射弹数最多、射击样式最全、射击成绩最好,先后完成了反坦克导弹对4类目标、9种射击方式的实射任务,创下列装以来发射导弹发发命中的好成绩。

  2003年,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第一个列装南京军区部队。部队官兵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紧贴战斗力生成需求,自编训练教材,很快摸清搞透了新装备所有专业和战斗岗位。

  皖东某山区,中国军队第一个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某新型反坦克导弹第一次实弹射击即将在这里打响。

  当射击方案上报到指挥所时,现场的厂方专家大吃一惊:由他们拟制的射击方案被几个月之前还是某新型反坦克导弹“门外汉”的南京军区部队官兵改了个面目全非。

  原来,为确保首次实弹射击万无一失,厂方特意挑选了一台他们认为性能最好的战车担负射击任务,并选定了一名最优秀的炮手进行操作,连距离、角度等射击参数都提前固定好……

  南京军区部队官兵不能容忍任何有损新装备全方位形成作战能力的行为,他们果断地修改了射击方案——新方案中,发射的战车由一辆变成了三辆,炮手由一名变成了三名,射击距离变成了三个不同值……

  厂方专家反复劝说官兵:“用同一台发射车、同一名炮手、打同一个目标,既安全,效果又好!”

  “实弹射击的机会太难得了。”部队领导坚持认为,“我们就是要抓住点滴机会,让更多的装备接受检验,让更多的炮手得到锤炼。”

  “轰……”“轰……”“轰……”随着三声撼天动地的巨响,3发导弹发发准确命中目标。

  1日上午,当这支中国陆军重型反坦克导弹部队的代表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时,现场群众纷纷投来赞叹的目光。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够驾驶着性能更加先进的反坦克导弹车接受国庆70周年的检阅。”阅兵结束后,36岁的方队总教练沈兴源悄悄地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了心中的这个梦想。

  “我想,我们应该没有让党和人民失望。”沈兴源骄傲地说。

  新型防空导弹

  全天候低空超低空防空之锐器

  第30个驶过北京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以及胡锦涛主席检阅的方队,是装备方队的第16方队——防空导弹方队。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三代全天候、低空、超低空防空武器。”许伟说,它具有命中精度高、机动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与世界同类武器相比,它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

  许伟说:“这种新型防空导弹主要用于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作战,主要拦截各类精确制导武器和攻击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等目标。”

  阔步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防空导弹方队,由南京军区某集团军组成,他们是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

  这个集团军组建于1947年,长期驻守东南沿海。战争年代,他们参加过战役战斗200多次;和平时期,参加重大军事演习50余次,是中国陆军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这次受阅的各项性能领先于世界的防空导弹,列装时间不长——2008年5月,第一套某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首先列装给南京军区某集团军。

  这支高技术部队,于21世纪初才悄然成立。在这个部队采访,官兵们向记者讲起了部队刚组建时的种种尴尬——

  当一辆辆涂着迷彩的战车开进军营的时候,官兵们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电磁扫描、线性高频、相控阵等一项项尖端技术;要掌握这些新装备,需要通晓微电子学、空气动力学、工程力学等几十种学科和专业,就连装填操纵员也必须熟知机械制造和液压理论知识……

  夺占“人才高地”,成为这支防空导弹部队最现实而又急迫的任务。

  没有训练教材,缺乏技术维修资料,部队就从赴厂方培训的人员中抽出18名技术骨干,组成7个攻关组,靠着受训的笔记和体会,夜以继日编写出300多万字的系统操作规程和训练成绩评定标准。先期赴厂培训的64名技术尖子被安排在各个重要岗位,发挥着“种子”和“酵母”作用。一期又一期高技术知识学习班、外语集训班、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相继开办。信息网络中心、高新武器演练中心、技术保障中心、远程专家支援系统,成为官兵们锤炼作战本领的平台……

  他们成功了——他们演练的“新型导弹武器系统的新战法”,被总部首长誉为“把科技练兵的触角伸向了现代战争的前沿”;他们编写的《新装备技术维护规程》,被总部指定为部队和院校的培训教材;他们取得的数十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近千个装备技术难题被他们攻克……

  “武器更新的速度太快了。”40岁的防空导弹方队总教练骆明忠说,“我们刚刚把一种非常先进的防空导弹形成作战能力,国家又给我们配发了更加先进的防空导弹。”

  骆明忠说:“通过国庆阅兵的训练,我们研究出一批新战法、新训法,回去后能够马上投入到实战训练。”

  阅兵的成功并没有让骆明忠和他的战友们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又把目光投向远方:“我们得赶紧回去,让这些‘宝贝疙瘩’形成更加强大的作战能力。”新华社记者 李大伟 梅世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