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发现 阅兵幕后之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阅兵起源于
示武还是悦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阅兵起源于示武还是悦色
  阅兵是检阅武装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一国的兴衰,从它的阅兵仪式,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阅兵起于何时何地?在古今中外的阅兵史上都有哪些可圈可点的事情?当今世界,又有哪些国家重视阅兵活动?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军事专家李大光博士和国防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陈雁博士,听他们讲述那些精彩的阅兵趣话。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大阅图》真实描绘了清朝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

  印度阅兵

  法国阅兵

  韩国阅兵

  美国历史上的大阅兵

  苏联历史上的大阅兵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化干戈为玉帛”说的就和阅兵有关

  中国史书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

  《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

  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 “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观兵”,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亲率大军,东渡孟津,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

  从这可以看出,此时,“观兵”作为一种检阅部队、震慑百姓或敌人的军事手段,已经开始被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使用。而所谓的“观兵”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阅兵”。

  鲁桓公阅兵可能是为了取悦美女

  春秋以后,关于“阅兵”的记录越来越多。

  比如,在鲁国的史书《左传》中,就提到桓公六年,“秋,大阅,简车马也。”这里的“阅”是阅什么呢?《榖梁传》中给出了解释:“大阅者何?阅兵车也。”大阅,可以理解为,对军队的士兵和战车等主要作战装备的大规模检阅。

  关于鲁桓公这次阅兵的目的,《榖梁传》中也给出了有趣的解释,“盖以观妇人也”。意思是说,鲁桓公阅兵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取悦他心爱的女人。

  鲁桓公的妻子是文姜,她是齐国公主,在未出嫁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后来成为齐襄公的姜诸儿有染。出嫁后,她旧情难忘,仍旧夜夜思念姜诸儿。鲁桓公很爱自己的妻子,为了取悦她,他选择一个莫名其妙的时间,来了一次“大阅”。鲁桓公这种滥用权力取悦女人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因此千年来一直受到诟病。

  通过阅兵讨好爱人,是阅兵史上的极端案例。古时候,统治者通过阅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训练军队、震慑诸侯或敌人,以利于维护统治。

  乾隆皇帝阅兵,有一万六千人参加

  清朝,阅兵成为一种正规的训练制度。入关后,清朝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大阅按照实战要求进行,目的是为了检验八旗兵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

  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阅兵式虽然已经过去200多年,但通过清朝宫廷画家金昆、郎世宁等人的《大阅图》,我们还能看到当时阅兵的宏大场面。

  《大阅图》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场面极为壮观。尤其是《阅阵》,图中人物有一万六千人,个个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兵器、仪仗旗鼓都刻画精致,画面色彩鲜明。意气风发的乾隆皇帝被置于画面核心位置,他穿戴盔甲,腰上佩刀,挂着弓袋箭囊,胯下是一匹高头大马,整个人英姿勃发。

  对于乾隆在这次阅兵典礼上的表现,清史档案中的记载颇多褒奖之词:“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所谓的“康乾盛世”,通过这次阅兵,就可以窥见一二。

  乾隆中后期,清朝的国力江河日下。后来,曾随乾隆最后一次南巡的嘉庆帝,回忆其中一次阅兵的情景时,说过这么两句话:“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

  检阅北洋海军,李鸿章力挽狂澜成一梦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阅兵的形式与内容在不断丰富。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他们拥有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为了鼓励士气,操练海军,李鸿章曾多次检阅北洋海军。例如,1891年5月,李鸿章对北洋海军进行成军后的第一次大检阅。这次,先进的鱼雷艇部队成为李鸿章关注的重点。部队先在大连湾演练黑夜偷袭,白天则调集七艘战舰和六艘鱼雷艇演放鱼雷,结果“均能中靶”,李鸿章很满意。

  1894年5月,李鸿章再次检阅北洋海军。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因此检阅规模格外盛大。5月9日,李鸿章一行到达大沽口,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早已等在那里了。5月10日,全体舰船趁落潮出海,沿途行驶操演,不时改变阵形,或雁行或鱼贯,操纵自如。李鸿章在甲板上观看,屡屡捋须点头。正当李鸿章陶醉时,远处有一艘日本兵舰尾随而来。原来日本探悉北洋海军演习,特派“赤城”号尾随观看,还打着致礼的旗号。而北洋舰队当局始终不警惕,任其跟随。17、18两日,北洋水师进行鱼雷和大炮演习,鱼雷均能命中,大炮中靶率也在七成以上。5月19日,北洋舰队全部舰只到威海卫,部分兵舰登陆,演习陆上枪炮阵法,变化灵活,敏捷利落。还调集南北各船,各挑水军枪队20名打靶,每名射击3次,均能全中。当晚全舰队万炮齐发,进行实弹演习,受到英、法、俄、日四国来宾的盛赞。北洋海军检阅至此结束。

  李鸿章这次检阅北洋海军,可以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然而,仅仅就在几个月后,北洋水师便全军覆没。

  1894年的检阅成为李鸿章的绝唱,清朝大势已去,貌似强大的海军难挡一个王朝倾覆的命运。

  英国女王检阅海军,“小不点”试验艇大出风头

  就在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扼腕长叹之际,英帝国的海军却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1897年6月,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也为了炫耀英国的海军实力,英国海军165艘军舰接受了女王的检阅。盛大场面让应邀出席的各国军政要人印象深刻,《泰晤士报》更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在这次海上阅兵中,英国还把一种最先进的武器介绍给了世人。

  在女王检阅海军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艘奇怪的“小不点儿”,它在众多庞大的军舰中钻来钻去,很快将皇家海军最快的鱼雷艇抛在身后。“小不点儿”让上万吨的火炮大舰都黯然失色了,观者纷纷询问这船为什么如此神速。

  原来,这是查尔斯·帕森斯制造的蒸汽轮机推进实验艇——“特尔比尼亚”号。由于采用了体积小、功率高和可靠性好的蒸汽轮机,从而创造了惊人的速度。女王不仅没有追究帕森斯的越轨行为,还拨款让他对蒸汽轮机进行研究和应用实验。此后,在帕森斯的指导下,海军部开始在较小型舰船上试装这一新型动力系统。

  通过阅兵展示新型武器,查尔斯·帕森斯称得上是“胆大妄为”。

  苏联阅兵,从红场直扑战场

  据考证,在欧洲,“阅兵”这个词语,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而把“我准备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要算是苏联在二战时期的一次大阅兵。

  1941年11月,纳粹德国军队逼近莫斯科,形成合围之势。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纪念日,往年的这一天,莫斯科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如今敌军兵临城下,阅兵还要不要如期举行?面对这样的问题,苏联政府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11月7日当天,在大雪纷飞的红场上,全副武装的苏联军队,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红场列宁墓,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随后,部队就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对于这次阅兵,英国《新闻纪事报》当时报道说:“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

  法国利用国庆阅兵展开外交攻势

  军队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的阅兵也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意义。例如,在保留有奥朗日凯旋门和巴黎凯旋门的法国,阅兵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2009年7月14日,在法国国庆阅兵式上,法国总统萨科齐以阅兵首长身份检阅了受阅部队。这次阅兵式上,法国首次邀请了外国军队参加:400名印度陆海空三军士兵身穿具有印度特色的军服,伴随着印度军乐从凯旋门出发,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列队行进。法国陆海空三军受阅方阵跟随其后。

  为什么法国国庆阅兵式上会出现印度军队呢?有专家分析认为,是因为法国要向印度出口120亿美元的战斗机,同时正同印度磋商向印度出口民用核技术问题。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法国此举,不仅想向印度推销“狂风”式战斗机,同时争取获得为印军现代化改装50架“幻影”战斗机的合同。

  不难看出,法国为了商业利益,已经在利用阅兵式这一形式来展开外交攻势了。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阅兵还会被注入更多的元素。

  读者反馈

  《发现周刊》发现厚重历史

  关于南京举办过南洋劝业会的小文章,曾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出现在许多纸媒上,但许多说法自相矛盾。这次《发现周刊》的“百年世博会”,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把南洋劝业会的来龙去脉、趣闻轶事集中推出,使得99年前南京举办的这届世界级的展览会鲜明扼要地重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申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展品中看不中用,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历史如此厚重,而《发现周刊》却让我们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去感受。后宰门 王晓涵

  《见多识广》让读者见多识广

  《发现周刊》见多识广栏目编辑您好,我非常喜欢看见多识广这个栏目,每期都会看,每次也都在努力地猜,虽然很多时候都没有猜对,但我觉得这个栏目办得很新鲜,让读者也有机会参与进来了,而且还了解到很多知识。此外,见多识广的小礼品是书籍,也很符合该栏目的知识性和科普性的定位。我希望贵栏目越办越好,也希望我有机会能中奖,可以拿到一本新书。哈哈。无锡 钱桂兰

  奇人原来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发现周刊》对于金陵奇人的系列报道,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身边竟然生活着这么多的民间高手,他们有着令人惊叹的绝技,还有着令人钦佩的高风亮节,这次报道的竹刻大师赵荣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清贫,但她仍执著于身为最后一个金陵竹刻传人的风骨。以前我还不知道竹刻也是在南京历史上挂过号的绝技,下次去甘家大院,一定要好好欣赏一下。

  南京 张桀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