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柒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疯狂调令背后 真相到底是什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疯狂调令背后 真相到底是什么
  □本报观察员 陶维洲

  “突击调动”“12年一手包办”“未发现权钱交易”,三个关键词串联起的河北武安市“教育局长免职当夜调动上百农村教师进城”事件,必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突击调动”本已疯狂,背后存在权钱交易是公众一致的矛头所向,而武安市纪委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中则称“至今未发现收受钱物问题”,此言一出,舆论再次哗然。质疑和板砖不断投向武安市,有人认为这是武安调查组试探民意的行为,有和稀泥、息事宁人之嫌。

  目前,对该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公众则仍在猜测疯狂调令背后真正的原因。事实上,公众的要求并不高,他们只是要一个让人信服的真相。

  “突击调令”

  被免职局长最后的疯狂

  据9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8月19日晚8时许,河北省武安市委副书记郝文明等人宣布,免除冯云生已经干了12年的教育局局长职位。当天晚上,冯利用手中已不存在的权力,签署253名教师调令,将148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并在第二天示意武安市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人员在武安市第五中学现场办理调令。武安许多市民都目睹了调令办理现场的“空前盛况”。而且多名知情人透露,其背后存在权钱交易,与网上传言的“安排1人要价5万至10万元,进城要5万至8万元”的价码相当。

  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网在报道刊出后随即登出了题为《最牛教育局长缘何胆敢一夜批发数百人事调令》的评论。文中对“突击调令”的行为作出了分析,认为这是利用主政官员人事更迭、权力移交过程中存在的某种“机遇”,或明或暗地谋取个人或部门利益。

  9月17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做官岂能像做生意?》指出,“突击调动”凸显出在某些单位“一把手”脑子里绝对权力观念根深蒂固。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单位的“一把手”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绝对权力,挥动一支笔,大搞“一言堂”。

  北京大学张国庆教授则在做客央视《新闻1+1》时将冯云生的这种行为称为“权力的裸奔”。“所谓‘权力的裸奔’,是为了使用权力,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要把权力的能量用到最后一分一秒。”他说。

  至此,舆论还仅仅只是关注“突击调令”本身,公众的诉求也只是希望知道真相,对腐败分子严厉查处,消除“权力的滥用”。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舆论对此事件的关注再次升级。

  “未发现”

  是对民意的试探

  在舆论的压力下,武安市马上成立了调查小组对此事件进行调查。9月22日,调查组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而就是这个结果让舆论更加哗然。

  调查组认为,此次教师调动属于教育局党委重大决策事项,冯云生没有就调动教师名单召开局党委会和局领导班子会进行集体研究,违反了有关规定。同时,冯云生在此次局主要领导交接过程中存在失职错误。而通过对148名农村进城教师和冯云生的调查取证,未发现权钱交易问题。

  一句“未发现”将最关键的问题一带而过,公众自然不答应。舆论马上将板砖投向了调查结果。

  9月24日,舜网发表题为“武安调查是现代版‘掩耳盗铃’”的评论文章。文中尖锐地指出武安调查组的调查方式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如果乡村教师行了贿且达到了进城的目的,他们难道会傻到对调查组的人说“我是通过权钱交易才进城的!你们把问题调查出来,再把我‘发配’回农村去”?

  同日,新华报业网也发表了署名丁炜的评论文章,同样质疑武安的调查方式。作者在文中表示“对于武安市这种‘老子查儿子’的调查取证方式,是难以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的。”

  更多的人则将调查组发布初步调查结果的行为理解为对民意的试探。9月23日,人民网发表题为“武安突击发调令未发现权钱交易是怎么发现的”的评论,作者直指武安调查组公布初步调查结果是为了试探民意。文中写道:一句“未发现”,是最好的试探舆论监督反应的气球,如果公众和社会舆论对这种调查结果还不满意,反响强烈,有关方面就可以让调查组“深挖细究”;反之,舆论反应平稳,则“未发现”就是不会再发现。

  9月24日,荆楚网发表题为《武安“未发现”妙在哪里》的评论,也阐述了类似观点。作者表示未发现即没有说有问题,也没有说没有问题,可进可退、可守可攻,也给日后为冯云生“开脱”埋下了“伏笔”。

  在舆论的一片质疑声中,9月25日,武安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社印向媒体表示,调查组已经增加了办案力量,已经对所有的253人中的252人进行了调查(另一个人在外地治病),同时将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包括冯云生的资产、房产等。

  而此次事件的主角——冯云生也于9月24日到中国青年报社自证清白。他不仅坚称自己在位12年来,从来没有收受过钱物,而且自曝12年来人事调动历来都是这么办的,连违反组织纪律、违规操作也想“自证”掉。

  事件背后

  真相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公众对调查结果的一再质疑,无非是为了求得事件的真相。而武安调查组所给出的真相则是“未发现权钱交易”,俨然将冯云生塑造成了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但是“突击调令”“12年一手包办”,在这样两个关键词下,这个真相公众显然无法接受。

  9月24日,长江商报发表题为《为了真相,可以麻烦一点》的评论,作者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为了真相,就麻烦一点吧,相信公众完全有等待真相的耐心”。作者认为,如果把追求真相视为本次调查的最高价值,多一些麻烦就算不了什么。比如,当地网民曾经直言钱权交易的具体数额,是否空穴来风,核查一下吧;又比如,调查方式上我们能否稍稍迂回一些?或者干脆在宣布此次调动因违反纪律全部无效后,再来调查?

  同日,人民网发表的题为《没有权钱交易的突击调动,动力哪来?》的评论,作者则提出质疑:调查组没有发现权钱交易问题。这难免使我们变糊涂了:一位局长被免职非但没有失落感,反而更加疯狂地“工作”的动力到底从何来?“其实,公众质疑的目的并非希望一定要查出个什么贪官,而是希望知道事件的真相。”作者在文末写道。

  从以上媒体评论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相反很多人仅仅是希望得到一个公正、合理的结论。在真相出来之前,我们没有理由指责什么。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低估公众的智商,因为在无数双眼睛和事实面前,任何企图欺骗公众掩盖事实真相的做法最终都是徒劳。

  所以,现在武安调查组最应该做的就是转变调查方式,尽快给公众一个真相。面对错误和真相要敢于承认,那样即便是错了,同样还会获得世人的尊重。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