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教育局长免职后突击签发百余调令”一事有了阶段性结果:根据武安市纪委的调查,此事件“无权钱交易”。
(9月23日《现代快报》)
结论一出,舆论哗然,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我认为,大家所质疑的并非“无权钱交易”结论本身,而是报告没能给出足够的论据。
根据报道,武安市官方的调查结论虽然称此事尚未发现“权钱交易”,但认定原教育局长冯云生被免职后突击签发调令,属于违纪失职行为。那么,既然认定违纪,报告就应当向大家说明,冯云生为什么要在被免职后仍然冒着“违纪”风险违规行使职权?并且将办公地点由教育局迁移至一所学校,一直“工作”到夜间10点多。这样的行为正常吗?此前武安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接受央视采访时称,冯云生这样做是为了“不影响学校开学”,这样的理由是否太牵强了?另一个使大家感到背离常识的,是对相关人员是否有权钱交易的调查方式。根据报道,武安市纪委抽调8名骨干,分组对148名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对于涉嫌权钱交易的双方,有谁会实话实说呢?
舆论质疑此事背后存在权钱交易,除了相关媒体公开报道以外,一些大环境因素也加重了质疑的砝码。比如,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大量原籍为农村的毕业生,要想在县城找到吃财政饭的岗位,教师职业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而一些地方的潜规则就是,要进入这个行业,或者由农村到城里工作,基本上是“本子(毕业证)、门子(找关系)、条子(动用关系)、票子(钱)”缺一不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门的各项程序越公开,权钱交易的猫腻就越少,越隐蔽,权钱交易发生的几率就越大。据《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27日报道:河北省平乡县招录教师,明码标价,根据每个教师的不同学历,要收取2万元-7万元不等的费用,直接由财政部门收取。你看,这种费用居然都可以公开收取,潜规则自然就更有可能。
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中有句话很发人深省:一只蝴蝶的死亡,往往会引起一头大象的愤怒。武安市官方公布的“无权钱交易”结论背后的因素,也许错综复杂,但要获得舆论认可,就要继续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符合常识性的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如官方选调农村教师进城的相关政策文件、程序、条件;各相关学校的编制数额与实际状况;冯云生局长个人财产状况,是否与其收入明显不符等,这样的信息都公开了,即使仍然得出“无权钱交易”的结论,公众的质疑也会自然消除。(李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