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奋进的江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成就展”就开展了。记者昨天获悉,民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结婚证的变化,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结婚证的款式已经变化了多次。这些变化见证的不单单是一对对新人走到一起、组建一个个家庭的过程,更多的则是见证了一代代人的生活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它是时代变迁的记事簿!
50
年代
一式两份,去掉媒人姓名
1950年4月30日,新中国《婚姻法》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开始了男女平等。这一点在婚书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除结婚人外,双方父母、媒人、证婚人等姓名消失,结婚证式样和名称也由政府统一,一式两份,双方各自保管。记者从南京市档案局提供的一张1953年颁发的结婚证上看到,正中“自主自愿”四个大字非常醒目。这份苏字第001号证书,就像一张奖状,上面印制统一的内容。
60
年代
毛主席语录占主要篇幅
“我记得这张证是到鼓楼区的挹江门附近去领的,结婚证一式两份。”南京市玄武区居民田大爷小心翼翼地将这张1969年的结婚证书展开。记者看到,这一时期的婚书有十足的时代特色,封面绘有毛主席头像,下面写着“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封底则印着“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证书一开头就写着“最高指示”,盖着“南京市延安区革命委员会”的红章。
70
年代
凭结婚证发家具票粮票
“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商品奇缺。这段时期的结婚证上,大多会有一个额外的小印章,标明“布票已发”、“棉被票已发”等。玄武区居民张桂英女士拿出她在1977年领的结婚证,这张结婚证已经缩小到和现在的结婚证差不多大小。而最吸引人的则是结婚证最下方,有一排蓝色的印章:木器家具已供应,“凭结婚证,我们200元不到买了一套家具,床、柜子、桌子等7件套。”
80
年代
结婚证书简洁喜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结婚证,没有了国旗和红五星的图案,取而代之的是牡丹花的图案,证书风格简洁、喜庆,背面底色为大红色,印有烫金的“结婚证”三个大字。于女士于1982年结婚,她和丈夫是到后宰门街道领的证,两年后才正式举办了婚礼。“那时住房很紧张,为了让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住得宽敞点,我和爱人提前登记,领了结婚证书盼着单位能分房。”
90
年代
新人照片贴上婚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结婚证书上必须贴上新人照片,下方还有一个大大的红双喜字。同时,结婚证外形越发小巧,方便携带,大小只有以前的一半,封面印有国徽。这个时期的结婚证书,总的来说,更加强调证书的庄重性和功能性。1996年4月25日,唐明忠和妻子田迎春在玄武区领取了结婚证,“单位介绍信早就开好了,要领个证还不简单,跑去就拿呀。第二天拉着媳妇当场把证给领了回来。”
21
世纪初
新结婚证有防伪水印
2004年,结婚证再次“变脸”。记者看到,新版结婚证书封皮为枣红色,用烫金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在封面中央有国徽图案。翻开封面,证书内页以温馨的粉红为底色,页面上还有防伪水印,并印有精致的花纹。在第一页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的字样,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当地民政部门结婚登记专用印章,并有“结婚证字号”和全国统一的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