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沙漠里,他们是一颗沙砾;苍茫群山间,他们是一块山石;无边原野上,他们是一捧泥土;滔滔江河中,他们是一滴水珠。
他们的生,没有光环;他们的死,没有墓志铭;无以数计者,甚至没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清晰面孔。
然而,他们不朽。
共和国的大厦,因为他们而顶天立地;民族复兴的曙光,因为他们而磅礴四射,辉耀苍穹……
因为有了他们甘于平凡的坚守,共和国大地才鲜花盛开四季长春
韩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的一名巡道兵,瘦瘦高高,有些腼腆,却喜欢扯着嗓子吼歌,沙哑的声音里透着一种热烈的表达。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一条地图上找不到的铁路线通往这里,它是发射中心的生命线。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中心所需的建材、补给以及火箭、卫星等,几乎都靠这条总长356公里的线路运进来。韩昭所在的部队,就是这条铁路的守卫者,一代代巡道兵,像沙砾一样,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留在了这片航天华彩乐章之后的寂静之中。
韩昭至今忘不了刚来酒泉的情景。一下车,他几乎傻了:铁路裸露在茫茫沙海之中,部队分散在几百公里铁路线的点号上,营房四周除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之外,看不到一点绿色。他第一次跟班长巡道,遇上刮大风,走都走不动,班长让他回去叫人,他望着已不见了来路的苍茫,死死抓住班长胳膊,一步也不敢动。他曾听老兵说,有战士被风吹跑了,再也没找回。
这之后的巡道兵生涯,在韩昭的体验中严谨刻板得就像是流水线:出门前,灌一肚子水,再背一壶水,一个沉甸甸的挎包,里面是扳手、扣件螺丝等铁家伙,腰插一红一黄两面小旗,手拿一把铁锹,穿迷彩服和橘黄色的背心,巡5公里。走到5公里处,等对面连的巡道兵来,换铁牌,再回来。3公里处有防沙房,很多时候没走到防沙房,风就起了,他便蹲下来死死抱住电线杆。
比艰苦更难以忍受的是寂寞:光秃秃两道铁轨,从远处来,往远处去,放眼天地,除了偶尔可见的一簇簇骆驼刺,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巡道兵要不停地走,能遇上一趟列车,那可是件乐事,他们会脱下帽子,朝列车挥舞着又跳又叫。列车呼啸而过,天地间又只有孤零零一个人。韩昭就是在这样的寂寞中,学会了和老兵一样,翻肠倒肚,把会唱的歌一遍遍唱过去,吼过来,直到声嘶力竭。
巡道兵最向往的“繁华都市”是基地中心的航天城。虽然那只不过是戈壁滩上一个封闭的小镇,但那里有邮局、学校、银行、饭馆,能见到很多人,能听到各种各样生活的声音……2008年,韩昭表现优秀,连里奖励他去基地看火箭发射。那是他的大日子。看到火箭上天,他觉得所有辛苦、寂寞都值了。
上海女人陈扣娣,有一张精致的面孔,鹅蛋脸,头发烫了,精心描着眉。第一次和她接触的人猜想,她该是个高级白领吧。
她说,的确,每天上班前,她都会像是去赴一个约会一样化好妆。因为,她要赴的约会,是拿着扫帚日复一日地清扫垃圾。
这是一个做了21年的环卫工人。她所在的班组,每天负责着6条道路、总面积11万多平方米的保洁工作,其中包括5座厕所、91只废物箱、413只窨井……
陈扣娣的伟大,是把这项看似低微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她在全行业第一个推出班前“五分钟工作提示法”,建立了IS09000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她总结出来的“八扫六清一通”文明保洁法,就像一曲优美的旋律:头遍先普扫、绿化地主动扫、有风顺风扫、无风两头扫、商店门口来回扫、公交车站招呼扫、沟底灰沙用力扫、阴窨墙角不漏扫等等。
还有多少个陈扣娣?还有多少个航天巡道兵?他们远离鲜花、掌声、聚光灯,普通得就像阳光、空气与水。但,这正是他们的珍贵。因为他们的坚守,共和国的大地才鲜花盛开、四季长春。
因为有了他们为国分忧的赤诚,共和国的大厦才壮丽恢宏根基永固
走进太行山,提起张荣锁,无人不知。这是一个“放下金子背石头”,带领穷了几辈子的父老乡亲,千难万难也要奔好日子的热血男儿。
1993年秋天,时年37岁、已在外经商13年、以200万元资产成为“全镇首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主动向河南辉县八里镇党委请缨,要求回到故土回龙村当支书。
当时回龙村的贫困令人瞠目:这个太行深处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冈峰梁隔离成17个自然村,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没钱娶嫁,村里人大都是“换亲”成家,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天只吃一顿饭。
“我放着‘百万富翁’的日子不过自讨苦吃,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一个梦想,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上任,他向全村立下誓言。
造田、送电、修路。三件大事,件件难于上青天。
人们至今还记得张荣锁带领着突击队,12人一组,抬着一根500多公斤的水泥电线杆,喊着号子,一厘米一厘米地攀登悬崖绝壁的身影,35天,抬了78根……
人们至今还记得张荣锁带领着村民扛石头修田,他的肩膀磨肿了,磨破了,皮肉和内衣粘连在一起,撕都撕不下来……
人们更忘不了张荣锁和共产党员、民兵组成的筑路大军——
回龙村境内的老爷顶海拔1700米,老爷顶下一道长15公里、2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将回龙村一分为二。绝壁之上有5个自然村,380口人,世代只靠挂在绝壁上的一架“老爷梯”爬上爬下,20多年里,18人在“老爷梯”上丧命。
为了这条路,张荣锁30多次把自己吊在悬崖上测量、打眼、放炮;为了这条路,张荣锁拿出自己所有的72万存款,又变卖了家产。
张荣锁感动了每一个村民,家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001年1月4日通车那天,全村人都涌上山顶,隆重庆祝山民的“通车节”。
如今的回龙村,是太行山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排排新房,条条马路,家家年收入三四万元。我们走在村里,一路上,不时有摩托车、农用车和小轿车经过,马达声震得山响。山里人的日子就像满山遍野的山楂,火红而饱满。
怎能忘记那位蹬三轮的、93岁的白芳礼老人。
他在最后20多年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他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天津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他曾在夏天路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由于过度疲劳,蹬着车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发高烧到39摄氏度的情况下,一边吞着退烧药片,一边蹬车。
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多让一个孩子上学,成为白芳礼老人每天最大的盼望。为此,他几乎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老人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一个:国家要发展,知识为先。不能眼瞅着那些没钱的孩子上不了学!
白芳礼,就像一颗燃烧的流星,给世界留下了最后的光芒。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中国人民最高贵的品质。
因为有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无畏,共和国的大道才宽广坦荡前程远大
1978年9月15日晚,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黄花村一间土屋,27名党员围在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忧心如焚地召开了一个秘密支部会议。经过紧张讨论,会议决定:在全村实行“包产到户”。
这次会议注定要载入史册——它在茫茫夜色中展露出一道曙光。两个多月后,距离黄花村200公里外的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为实行“包产到户”悲壮地在一张字据上按下红手印,从而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31年后,当时一间土屋的会场遗址已不可寻,但当时的会议记录完整保留下来,上面记有出席会议的党员名单,以及制定的“包产到户”的具体内容。
这份发黄的会议记录,就是一份中国最早承包合同书的样本!
向饥饿宣战!向贫穷宣战!!向禁区宣战!!!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能够解放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9年夏收,山南全区大小麦总产2010万斤,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多,交售国家粮食1000万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整个肥西县麦子由过去年产5000多万斤,增加到1.4亿斤!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终于不用饿肚子了。
大海的辽阔,是因为每一滴海水的汇聚;高山的巍峨,是因为每一块山石的挺立。一部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人民的历史。
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顶天立地的脊梁!人民万岁!
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肖春飞 张汨汨 周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