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发现 金陵奇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最后一位金陵竹刻大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最后一位金陵竹刻大师
  虽然清贫,但赵荣仍执著着身为最后一个金陵竹刻传人的风骨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她是一个内敛、娇小而温婉的女子,但她的作品却有男人非常刚性的一面;天天和竹子、刻刀接触,她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还留下了一处处刀痕,但她执著依旧。她就是赵荣,金陵竹刻硕果仅存的传人。

  就像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金陵有一个叫濮仲谦的刻竹高手,他潜心刻竹,让三山街一带卖他竹雕艺术作品的人都发了财,但自己却依旧清贫。几百年后的南京,金陵竹刻的传人仍然秉承着这种对艺术执著、对生活淡泊的态度。

  近日,南京给25人颁发南京市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赵荣就是其中一个。

  竹刻手艺是爷爷传下来的绝活

  甘家大院门口,眼前的赵荣和记者心目中的大师形象有非常大的落差。娇小的个头,牛仔裤加深蓝色T恤,看上去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根本不会往“工艺美术大师”上靠。

  当赵荣把她的作品一一摆在记者面前时,记者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个女子一点也不简单。一方方比巴掌稍宽的竹段,像是被施了魔法,深深浅浅,画面立体而灵动。朱雀玄武、精卫填海、荷花牡丹,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每一幅作品都精致至极,刚柔并济,或线条繁复、或古朴飘逸,件件都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赵荣的绝活是祖传手艺,她的爷爷赵德桢是赫赫有名的金陵竹刻传人,作品已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14岁,赵德桢就拜竹刻名家张稼秀为师,在扇骨营学艺。“爷爷那时候特别苦,冬天手生了冻疮也没有办法,顶多戴一双手套,还是只有半截的,因为手指要雕刻,是不能有任何遮挡的。”赵德桢算是和竹刻有缘的人,他三年出师,21岁就被调到了北京琉璃厂专门从事竹刻手艺,齐白石、吴光宇、周元亮等书画名家经常光顾他的店铺。这些名家们还经常和赵德桢讨论构图、书画立意等问题,让他从中悟出了很多小窍门。

  赵德桢擅长把书法、山水等刻在竹子上,其风格苍劲古朴,在书画赏玩界号称“寸竹寸金”。但在那个特殊年代,赵德桢回到南京后曾经被下放了一段时间,后来才又回到艺术研究所。从1985年开始,赵德桢就在地处北极阁山下的工艺美术大楼(数年前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拆除)从事竹刻艺术。一直干到2000年他84岁高龄时才告老退休。在工艺美术大楼内,赵德桢在旅游高峰时一天要接待几十批外宾,忙得饭都吃不上。一件作品刚刚完成,没等赵德桢放下刻刀,观赏的外宾立即抢夺在手,将其买下。

  最出色的徒弟也是最后的留守人

  金陵竹刻主要以扇骨和“臂搁”为主,尤以在扇骨上雕刻“留青竹刻”著称。“留青就是在竹子的表面雕刻,是浅雕。”明清时期,“金陵竹刻”与“嘉定竹刻”并称两大竹刻流派,濮仲谦就是当时金陵派的翘楚。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从事竹刻的艺人尚有五六十人,店铺作坊多集中在城南的扇骨营、木匠营、半边营等地以及江宁的三山镇一带。但这一技艺到了赵德桢时期已日渐式微。

  赵德桢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但膝下的这对儿女都没有继承父业。而在赵德桢身边,一直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每天看着他写毛笔字、画画,在竹块上细雕慢刻。小身影把老人的一举一动都记在心里,一边悄悄学习,她就是赵荣。18岁时,赵荣终于找到机会,爷爷正式收她为徒了。当时和赵荣一批的学徒很多,一部分人自认没天赋,走了;一部分人坚持了一段时间,觉得太苦,也走了。最后,赵荣成了爷爷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一个学生。三年前,90岁高龄的赵德桢去世后,赵荣成了最后的金陵竹刻传人。

  “那时候学习苦啊!”赵荣伸出手,她右手中指指尖有一层厚厚的老茧,手上,还有一条条大小不一的伤痕,“别以为刻刀又小又轻,事实上,在竹皮上要使很大的劲,尤其是手腕的力量。为了练力量,我曾经和男人一样举很重的哑铃。”刻刀在竹皮上重重落下,要刻出流畅的线条,稍有出错,一整块竹子就作废了。

  山中竹手中刀能玩出啥花样

  能够在竹块上雕刻并且玩出这么多花样的刻刀,究竟长啥模样?记者强烈要求体验一把。

  赵荣从包里掏出一个用报纸包扎的长条纸包,一层层剥开,露出大大小小近20把不同样式的小刻刀,有的刻刀刀尖呈三角形,有的呈梯形,有的只有一头有刀尖,有的两头都能用……所有的刻刀都发着银亮的光芒。

  “这些刀市场上买不到,都是几十年前我从一个老爷爷那边定做的。30年来,我每天把它们磨得溜光锃亮,用起来非常顺手,心里怎么想,它就能刻出什么样的作品。”记者尝试着拿起一把两头都可以用的小刻刀,像拿筷子一样,把它倒顶在中指指尖,但捏在手里,那刀是“死”的,根本吃不上劲,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该用多大的劲。

  看着记者的笨拙,赵荣笑了:“没有几年苦功夫,是拿不好刻刀的!”而如今,赵荣和刻刀已经打了30年交道,竹刻也成了她赖以求生的唯一手段,也是她的精神支柱。

  说起竹刻艺术来,即便不善言谈,赵荣也会变得滔滔不绝,“竹刻首先要选好竹料,竹料要选安徽的冬竹。每年12月份去安徽黄山、泾县一带购买,竹龄很讲究,一定要4岁左右的毛竹。年龄大了,毛竹的表面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凹槽,还会出现小斑点;年龄小了,毛竹硬度不够,拿在手上感觉都不一样。只有4岁的大毛竹,硬度、色泽都恰到好处。”

  这样就可以直接雕刻了吗?赵荣笑笑,“还早着呢!我家里有一口非常大的锅,我把所有可用的毛竹都扔进大锅里,加上一点明矾,先用大火,然后小火,前后一共煮上三个小时,明矾就能够渗入毛竹里面,预防被虫蛀。这样还不行,还得再晾晒两个月,直到毛竹的表皮由青色变成琥珀黄色,才能进行雕刻。”

  准备工作就得花上几个月,至于雕刻呢,则更是个精细活儿了。赵荣介绍,仅仅是工序就有十多道,先得把大毛竹加工成适合的大小,再用毛笔在上面简略地勾图,再用圆刀、平刀等各种工具依样刻出图案来。接下来,要进行过渡色,层次、做底、特殊效果等画面处理,手法则可以分成切(构线)、铲(把画面以外的多余竹皮去掉)、刻、敲、刮、开槽、旋等,全部过程要用到单口、平口、槽刀、圆刀、大针刀、小针刀等6-7种刀具。

  “竹刻是慢工出细活,我每天大约只能刻巴掌那么大,一件像样的竹刻艺术品要花上10多天。”

  “画是可以上色彩的,而我的竹刻只有一个色,怎么办?我每次都要仔细想好,把所有图案都融到脑子里,再用深浅不一的刀法表现出来。它们就是我的全部,真的是用心血刻出来的。”

  赵荣最得意的作品还是“映日荷花别样红”,整个画面就是一个庞大的荷叶上立着一朵正在绽放的荷花,花蕾层层叠叠;画面的空白处凹凹凸凸,非常斑驳,透着酱色。一拿在手上,记者就喜欢上了它。“我已经先后雕刻了8年,每天都会拿在手上摸一摸。”赵荣对自己的这件作品充满了感情,她说,最初雕刻的时候,没想到会是现在的效果。期间曾经有藏家出手要买,自己犹豫了一下,幸好没卖出去。

  工艺精湛生活清贫是金陵竹刻人的风骨

  如今的赵荣,竹刻艺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向记者出示的自己创作的作品,堪称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的竹版宝库,内容从神话人物、花鸟鱼虫到戏文传说、祥图瑞兽,林林总总约有500-600种。赵荣自己最满意也最擅长的是仕女等人物,她刻出来的人物,或妩媚或端庄,头发鬓髻、衣袂皱褶,只有毫米粗细,却丝毫不乱。

  不过,赵荣的竹刻艺术生涯其实十分艰难。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美术手工艺品可以出口挣外汇,赵荣和爷爷的竹刻曾经风光过一阵子。然而从2000年开始,工艺美术大楼的展示柜台陆续撤销,赵荣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着落。由于从来没有了解过市场,一直闷头搞雕刻,赵荣突然发现自己很茫然,空有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雕刻品,却不知道往哪里销。当时,赵荣的生活非常拮据,她一家人居住在租赁房内,孩子要念书、老人需要照顾,自己又失去了生活来源。几个月时间,赵荣背着几十斤重的作品,在夫子庙、朝天宫等地一家家店登门兜售,但别人一听一块竹子就要几百上千元的,都拒绝了她。

  为了改善生活,赵荣一度放弃了自己挚爱的竹刻生涯。她和家人凑了点钱,在夫子庙找了一个流动小摊点卖卖雨花石、小挂件等旅游纪念品。可是一直沉迷于竹刻艺术、没有多少生意头脑的她,做生意一年多下来,算算还是赔钱……这条路行不通,而且凭良心说,赵荣也舍不得心爱的竹刻艺术。她和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深信一句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是,她又开始在家潜心雕刻。

  南京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陆晔告诉记者,金陵竹刻创始人濮仲谦作品价值很高,自己却不会利用,往往随意送人或便宜出手,有些人得其一件,转手卖出高价。当时商业中心三山街一带,靠此发了大财的有几十人,而濮仲谦自己却清贫如洗;清代的潘西凤也类似,曾为官却仕途困顿,后归来卖艺为生,穷困潦倒,艺术上却成就惊人。郑板桥说他是濮仲谦第二。现在赵荣性格也有点相似,都是不善钻营者,但却促成了艺术上的成就。

  “虽然有的时候一个月都颗粒无收,但是,我每天都在雕刻,我希望像爷爷一样,继续竹刻生涯。”赵荣说,她雕刻的扇骨300元一件,而雕刻的整块作品大约价格在3000元,“我也不知道市场行情,都是我自己开的。”而陆晔告诉记者,事实上,现在的竹刻艺术品价格很高,常州一位竹刻艺术家的一件作品曾经被拍卖到了10万元。

  谁能有望继承绝活

  赵荣如今的办公地点在甘家大院,采访期间不断有人前来参观,讲解员说,这就是南京硕果仅存的金陵竹刻,就是以刀代笔在竹子上作画。

  这样的绝活是否只传家人,不对外人传?赵荣摇摇头,“只要有兴趣的人,我都愿意收,但有天赋又能吃苦,耐得住寂寞的人少。倒是我儿子,现在20多岁了,读大二,好像有兴趣,不过现在才开个头。”

  就在赵荣最困厄的时候,一些书画艺术爱好者注意到了这个最后的金陵派竹刻传人。在他们的帮忙下,赵荣开始在网上向全国的书画爱好者进行销售……而南京市工艺美术大楼也在酝酿给她专门开一个工作室,又可以现场展演,又能销售。

  “对从业艺人而言,要让金陵竹刻重现生机,必须坚持精品意识。我最近正在做一组《八仙过海》挂屏。整件挂屏由24片竹段组成,拼接起来就是一副八仙过海的图案。”赵荣表示,在金陵竹刻领域,制作这种挂屏算得上一大创新,“因为图案是组合而成,这要求每个竹段上的图案都要精细准确,拼接起来要丝毫不差。”赵荣说。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毛丽萍

  赵荣最得意的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快报记者 路军 摄

  “何仙姑”也是赵荣的代表作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第一届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都是谁?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